时间:2023/3/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专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13.html
                            

树清廉家风

创廉洁家庭

让每一个家庭

成为抵制腐败的坚固防线

国以家为基,家以廉为贵。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及家庭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家庭文明建设和好家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良好氛围,助推清廉高平建设。市妇联将推出《清廉家风故事》系列,今天推送的是《吴良镛的家风》。

简介蛰

男,汉族,年5月出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教授,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助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主持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等。年2月,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12月,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作者”。

01

母亲的教诲:做人要有骨气要奋发有为

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家住城南门谢公祠,南京城的六朝烟水从小就熏陶渐染着他。吴良镛的祖父经营缎业,深知“积财不如积德”,热心于公益事业,冬季办粥厂、夏季发放解暑药,周济穷人。吴良镛至今还记得家中大门的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在这样的家风滋养中,吴良镛的父亲工书法、通国学。但是随着祖父过世,家道中落,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顿。幸好吴良镛的母亲善于持家,一家人虽然生活拮据,倒也能够维系。家中每个月所得既要购买柴米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还有人情往来的各种应酬,母亲操持安排得井井有条,为此亲友邻里对她格外敬重。

在这种困境中,一家人相互搀扶着一步步走来。吴良镛的母亲对孩子教育特别重视,她常说:“生儿不如我,要钱有何用?生儿比我强,要钱有何用?”她一直告诉孩子们要争口气,要有骨气、奋发有为,不管多穷衣服也要整洁,仪表要整整齐齐,不能让人取笑;要立志向上,要有正义感。吴良镛说,这影响了他和哥哥。幼时感受到的家风,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吴良镛的哥哥吴良铸是一名红色外交家,年被派往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年,中国使馆受到冲击,吴良铸留守。考虑到安全问题,家里人建议母亲出面申请以照顾老人为由让吴良铸回来,老太太坚定地说:“不能这样!先有国后有家。”当时外贸部来人慰问,对吴母敬重有加。

02

教育后辈要认真:

“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把它做好”

那是风雨如磐、故园暗淡的岁月,年南京沦陷,吴良镛跟随哥哥流亡重庆,在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

他至今仍能回忆起“逃难”前夕的情形。父亲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嘱咐他:“以后的道路要自己走了,要努力向前,人穷不能志短,要尊敬兄长,要记得‘兄友弟恭’。”母亲含泪将一个金戒指缝在他的棉衣里,以备不时之需。

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才熄灭。“刚刚交完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当时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碎片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吴良镛敬爱的苏州中学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

战火烧毁了多少人的家园,看到同胞们流离失所的场景,种种苦痛激励了吴良镛重建家园的热望。

他选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对建筑事业的发展不断加深认识,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03

儿子的感悟:

如果我们的观点、思想能够一致

那便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孝顺

吴良镛80多岁时依然坚持每天全天上班。他习惯凌晨4点起床,工作两个多小时,再合上眼眯一会儿,然后带上夫人备好的午餐,出发去上班。为了携带东西方便,他特意做了一个小拉杆箱,把书放在里面。就这样,在清华园中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一道风景:一位满头银丝、白白胖胖的老者,手拉着个小书箱,款款行走在马路上。他90多岁仍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和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吴良镛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这或许正是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期许。

吴良镛为建筑事业倾注一切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吴晨,父子之间谈论的话题总是脱不开建筑领域。吴晨在英国求学期间,继承了父亲勤劳刻苦的精神,挑灯夜读是家常便饭。学业有成后,带着“城市复兴”的理念,他回到了祖国。

父子成为同行,吴晨更愿意称呼父亲为“吴先生”。先生,既是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敬重,也是为了增进作为同行的亲近感,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吴晨不想强调二人之间的父子关系,更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打拼。吴晨说:“因为吴先生的缘故,我喜欢北京,我也愿意为北京的建设出力。”

我们今天看到位于前门的北京坊,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正是出自吴晨和他的团队之手。在设计北京坊的时候,吴良镛特意为他们提出八个字的文化精髓:“和而不同,违而不乱。”

年的夏天,86岁的吴良镛在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馆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一头栽倒在地上。医生判断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但是面对脑梗造成的手脚不便,吴良镛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别人一天练4个小时,我就练8个小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吴良镛暗下决心。病痛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激发出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

正是因为这种超乎寻常的毅力,吴良镛又可以走路了,不听使唤的手也能握笔写字了。医生直呼不可思议。“身体再好一点,能参加更多工作。”就是这样简单平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对事业的激情。

出院那天,医院一幅亲笔所写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是给康复课程交出的最好答卷。医生们都说,他不仅在建筑界留下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在康复医学领域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70多年前林徽因对吴良镛的这句评价,到今天他依然当之无愧。

现在,吴晨周末就会回到父亲身边,跟父亲交流自己的工作和见闻,在吴晨看来,这是父亲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在父亲这座高山面前,吴晨除了景仰,还有孝顺。与通常理解的孝顺不同,吴晨觉得,“如果有幸跟他们的专业一致,我们就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如果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思想能够一致,那便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孝顺”。这份更深层次的孝顺,吴晨做到了,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称号,正是对这份父子相继的事业最好的注解。

原标题:《长平秀堂

清廉家风故事——吴良镛的家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