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地区,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员往来密切,交通基础设施良好,也是我国消费规模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形成了以重庆和成都为区域消费中心,高品质消费、社区消费、乡村消费并进的发展态势。

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导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进一步说明,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动辐射作用突出,并得到了国家层面认可。

成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舒适、安逸,成都人爱吃、爱玩、爱旅游、爱夜生活,被誉为全球休闲之都。尽管未纳入国家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但成都在年12月召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会,提出“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年1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内涵”,即全力打造国际消费创新创造中心、国际消费服务中心、国际消费文化中心、国际消费资源配置中心、国际消费品质中心。

01成渝消费协同、消费回补与消费失速

1、在年GDP超过1.6万亿的城市中,重庆、成都的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7,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要高于其GDP排名,分别为第3和第6,由此可见两座城市基本形成区域性消费中心的发展态势,消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

2、重庆、成都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万元和4.万元,二者相差不大,但是在年GDP超过1.6万亿的城市中,排名分别为第10和第9,处于最后两位,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重庆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南京的51.39%)。由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与发达城市仍有一定差距,重庆、成都不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现象仍然存在。

3、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高,成都的增速也居前列(排名第3),可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经济加速发展和消费提速振兴的发展红利,以及培育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

▲年以来,四川省商务厅和重庆市商务局签订《共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将深化消费促进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作为重要内容,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商务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对外贸易、商贸流通、消费促进等6个工作专班,共推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有效衔接,共同推进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

▲重庆渝中、江北等12个区县与成都锦江、武侯、青羊等6区及德阳、泸州等8个地市签订协议,协同推进落实消费协同相关工作。例如,重庆市渝中区和成都市青羊区商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整合两地首店经济、特色街区、平台经济、夜间经济等资源,加强渝中区解放碑、洪崖洞、大坪等商圈和青羊区宽窄巷子、金沙光华、青羊新城协同联动,推动两地消费品牌、消费场景互输资源、互相引流、无缝衔接、联建共赢。

再如,成都市都江堰市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闻名于世,重庆市南川区则拥有重庆主城都市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国内首个喀斯特生态公园山王坪等旅游资源。两地山水、人文各具特色,一个是平原风光与休闲文化,一个是雄山峻岭与巴渝风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地文旅部门建立都江堰、青城山、金佛山精品景区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市场互联、广告互宣、共创品牌节会、旅游线路互通、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大篷车巡游营销推广等合作,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

▲根据川渝商务部门联合编制《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两地共同实施构建巴蜀消费双核体系行动、提质巴蜀消费核心平台行动、丰富巴蜀消费品质供给行动、擦亮巴蜀消费特色品牌行动、推进巴蜀消费创新升级行动、培育巴蜀消费知名企业行动、发展巴蜀消费特色产业行动、促进巴蜀文旅消费融合发展行动、优化巴蜀消费国际环境行动等九大行动,不断增强对外来消费的吸引力,激发国际消费需求,充分展现国际时尚范、巴蜀新生活。

川渝文旅部门成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设立联合办公室,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与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共同牵头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联合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等旅游推广活动,持续加强规划协同、政策相通、产品相连、品牌共享等旅游协同合作。年全国两会上,住川渝全国政协委员还联名提交提案,吁请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有别于巴黎“购物天堂”、北京“文化中心”等国际形象已经牢固树立,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不足,重庆、成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具有全球辨识度的城市品牌形象,造成二者多以区域市场布局的形式集聚国际消费品牌销售网络,一线国际品牌入驻量有限,加之本土优质消费品牌、产品不多,且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国际高端消费品产业链,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消费创新和引领作用不足。

(1)依据《商务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具备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

(2)从国际知名度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座一线城市在国内外相关评价中名列全球城市前茅,而重庆、成都多在中国中西部城市中排名靠前,与一线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仍有一定差距。

(3)从城市繁荣度看,重庆、成都的年GDP均落后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且北京、上海承办了更多的国内外重要会展和赛事,可见城市繁荣度与经济实力、要素融通等呈现正向关系。

(4)从商业活跃度看,重庆年游客数量、5A景区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于第三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消费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地,同时成都的上述指标值也能进入一线城市水平。因此,以重庆和成都为“双核”,通过提升商业活跃度为突破口,依托市场需求改善购物环境、购物体验等消费舒适度,集聚中高端消费价值链,进而整体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经济可期。

(5)从到达便利度看,重庆、成都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在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航线数量、旅客吞吐量等指标相差不大,已具备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接待承载能力。

02打造富有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议

▲做靓“重庆山水、重庆时尚、重庆美食、重庆夜景、重庆康养”五大名片,打响“成都休闲、成都消费、成都创造、成都服务”四大品牌,加强两地在商贸、会展、旅游、教育、健康、医疗等重要消费领域合作,促进优质消费资源协同共享,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中国(成渝)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渝美食大赛等活动,组织“川渝好货进双城”“川渝好货全国行”推介活动,推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中心城区成为云集国内外头部品牌、引领全龄消费潮流、吸引全球消费客群、引领示范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核心承载区。

▲川渝毗邻地区要突出区位优势、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统筹推进城市商圈、购物中心、步行街等消费空间升级改造,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提升“1小时便捷生活圈”承载能力,满足本地及周边居民消费需求。推动涪陵、合川、黔江、潼南、武隆、江津、泸州、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发展文旅商康养融合新业态,打造成渝中心城区市民休闲“后花园”。推动万州、铜梁、南川、垫江、荣昌、自贡、内江、广安等围绕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节庆、自然遗迹等,建设特色消费聚集区,打造巴蜀特色“三小时商旅品质消费圈”。培育规范乡村消费市场,依托经济强镇、农村集贸市场、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建设富有乡土特色的商业名镇(村)。

建立政策协调、品牌共享、景区合作、营销互推、开发协同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体化建设机制,充分挖掘古蜀文明、巴渝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长江文化等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联动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讲好巴蜀故事,创新文旅消费业态,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推出川渝A级景区旅游地图,促进A级景区完善吃住游购娱旅游服务链,支持围绕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江湖流域等,发展户外运动、温泉、游轮、自驾、露营、民宿等特色化、品质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业态。打造贯通川渝的自然风光、人文遗产、红色文化、熊猫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依托特色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采取“三变”改革、公办民营、民办公助、PPP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服务特色的巴蜀乡村旅游+产业平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具有国际影响力智库成果,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北京京师润教育科技研究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等机构组织专家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相关战略部署为纲领,通过数据分析、现状总结、挑战梳理、对策建议等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计划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深度调研和研究,并出版和发布一份报告,为读者描绘波澜壮阔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史和靓丽画卷,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更好部署和参与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提供参考建议,为国内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提供实践方案。年报告已经启动,欢迎投稿和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