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个具有一些古韵的城市,都会有一两条一两条或几百年的老街或小镇。这里就有重庆这样一座名为磁器口镇的古镇,它既是历史文化的重镇,又能让游客体味到那种古老的当地风土人情。 古城最早建立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为镇边的山上有白石,又叫白崖镇。明朝时,燕王朱棣叛乱,朱元璋的孙子明建文帝躲在小镇山上的宝轮寺里,故小镇又名龙隐寺。 至清代,与小镇相邻的沙坪窑也因生产优质青花而兴盛起来,小镇临江码头成为沙坪窑运往西南各省的通道,小镇才改为磁器口。 清初至民国时期,磁器口水运条件便利,逐渐发展成为嘉陵江上中游各地农副土集散地。从早到晚,这里挤满了忙忙碌碌的人群,小镇里还开设了数量众多的商店、商号、手工作坊,小型工厂也有几家落户其中。它的繁华并不输于大城市,因此,这个小镇有“小重庆”的美誉。 磁器口镇几乎每条街道都用青石板铺成,行走在街道上,既能感受小镇的古朴,又不惹尘埃。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色古香的街面建筑,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的丰富商品。 主要街道繁华,人潮如织,小街狭窄,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其中漫步,可边走边欣赏渐次消失在远端的石阶。小径旁的商店多为茶馆、咖啡厅。假如时间允许,三两好友找个幽静之地,闲谈品茗,享受一段悠闲的好时光。 宽大整齐的旧石板在修复过程中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有些石块甚至能看到留下的脚印,长时间的踩踏痕迹。在石板街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古老建筑,无论是从稍显破败的墙壁,还是绿苔印的青瓦,或是陈旧的窗棂,都能看到这抹历史的痕迹。 古代房屋修缮时,只对其内部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改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外部原有的风貌。即使因年代过于久远,有些墙面需要修补和加固,在工艺上也大多沿用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流行的穿斗式构架,用木条横竖拼接成方块状,固定在墙面上,这样可以节省成本,便于施工。该结构还有利于固定墙体间的夹泥,具有加强墙间立柱的作用。 古城中街是传统美食聚集区。在此可品尝到浓郁的川菜风味,辣兔头、辣子鸡、辣子鸡、酸辣粉、糍粑、重庆小面等,还有汤圆、冰粉、烤猪蹄、陈建平麻花、合川桃片等传统美食。 古城里的街路无论多宽都不会有机动车通过,山城地形的高差依然存在,层叠的石板路成了汽车天然的挡墙。两条腿就是这儿最好的交通工具。所以快递小哥在这里送快递的方式很别致,一辆简易木推车就成了这里运输快递的新式邮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