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司空见惯”,见的什么“惯”?背后的故事毁三观! “司空见惯”是哪个司空?他的诗人人会背,人品却鲜为人知!成语“司空见惯”,见的什么“惯”?背后的故事毁三观! 有个常用成语,叫“司空见惯”,意思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大街上的车辆比往日少多了,平常司空见惯的堵车现象今日踪影全无。”再如,“在封建社会里,官吏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是司空见惯的事。” 作为成语,司空见惯的出生年代并不是久远,最早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时度,招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贞元二十一年(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因与王叔文相善,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一同推动“永贞革新”。但是,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改革很快宣告失败。 其后,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近十年,于元和九年十二月(年2月),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其诗曰: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写玄都观里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他们去国十年期间上位的新权贵。 刚刚回归京城的刘禹锡,因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结果又得罪了当权者,结果再次遭贬,这次是被贬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才改为生存环境较播州稍好的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待了近五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丁忧三年期满后,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又三年,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两年后,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其时,有一个曾在朝中担任过司空的李大人,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他饮酒,并拉来几个歌姬歌舞助兴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七言诗——《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中的司空,指的是古代一种官职。司空,这个官职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候司空是朝廷中的“三公六卿”的成员,官职还是比较大的。到了唐代司空的官职位居正一品,算是三公之列了,官职也相当高。唐代时的尚书,也俗称司空。刘诗的意思,就是指惯于享受、天天灯红酒绿的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赠李司空妓》中的李司空,在历史上也是位家喻户晓的名人——李绅。李绅,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高宗时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 李绅之所以能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的两首诗《悯农二首》。《悯农二首》中的其二最为有名,大家都能出口成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也正是因为《悯农二首》的流传,李绅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美称。但是,这位“悯农诗人”功成名就之后,生活却极其铺张、奢华,不仅家中歌女成队,据说,吃鸡子只吃鸡舌,所以,李大人的一顿饭,光一盘烧鸡舌,就得费鸡无数。有时候,不忘初心,真的很难。 刘禹锡吟完一首《赠李司空》,李绅表现得非常大方,直接将歌姬送给刘诗人了!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朝刘禹锡被谪贬23年为何还豪气干云,被称为诗豪? 大唐经历了史称的“安史之乱”后,步入了中唐,开始走下坡路,文人士子们的诗情文意也逐步虚无哀伤。难得的是刘禹锡独树一帜,仍然豪气干云,写出了不少感人的诗篇,迄今还激励着人们排除艰险,奋勇向前。聊聊刘禹锡的事,笔者窃认为是在给读者奉送心灵鸡汤。 (一)参与革新不幸失败遭贬刘禹锡(—年),唐朝大臣、文学家、哲学家。家族渊源有两说,自说系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史载刘胜有子上百,难以考证,若算皇亲国戚亦只能算过气类型;白居易称其系匈奴后裔。这话乐天是在酒席上说的,虽有戏谑之意,也难免无风不起浪。本文不纠缠家族渊源,点到为止。 刘禹锡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随做官的父亲刘绪生活,在江南水乡度过求学时代,小小年纪就能够吟诗作对。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先任太子校书,负责整理太子府中的图书典籍。 刘禹锡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受到了朝廷赏识,升任监察御史。当时著名的诗人、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政见相合意气相投,经常聚会赋诗,议论时政,按现在的话说算铁哥们关系。 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继位。担任太子侍读的王叔文得到唐顺宗重用。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参与管理国家财政。 “安史之乱”后,国家弊政繁多,军权被宦官控制,藩镇割据一方,皇帝没有实权。为了革除弊政,巩固皇权,王叔文领衔,任用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发动了一场史称的“永贞革新”。颁布了一系列赏罚分明、废除苛捐杂税的政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过多久唐顺宗得了重病,无法正常说话,失去了执政能力。宦官联合节度使们发动政变,唐顺宗被迫禅位于太子,是为唐宪宗。新皇上台一下子就变了天,“永贞革新”惨遭夭折,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至远州(今四川茂县)任司马。 (二)时乖运蹇直面谪贬人生刘禹锡赴任刚走到江陵,朝廷传来急令,叫他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刺史,他又改道而行。一般来说,被贬之官员无不失意喟叹。而胸怀宽广的他却放声高歌,就在那年秋天的谪贬途中,写下了《秋词二首》: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不了解其遭遇的人,还认为刘禹锡宦途顺畅,在兴致勃勃的秋游作诗耶。 在此笔者用散文笔法试着改写他的头首诗:秋日的一天,偕友来到郊外游玩。古往今来不少人逢秋就感到悲怆凄凉,我不是这脾性。清悠肃穆的秋景胜过了百花齐放的春光。瞧啊!那排展翅翱翔的白鹤飞上了云端,把我的浓浓诗情带到湛蓝的重霄!真格儿神清气爽! 在朗州司马任上十年后,刘禹锡回到了京都。当年春季的一天,他兴冲冲的到京郊玄都观赏繁盛的桃花,然后写下了《玄都观桃花》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明显是在嘲讽那些自己被贬后逢迎而得势的新贵,结果因“语涉讥刺”,再度被谪贬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这就是著名的“桃花诗案”。 十二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京都。昔年打击他的权臣和党羽都早已没落,刘禹锡旧地重游,人非物亦非矣,感慨万千之余,心情愉快地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按现代的话来说,刘禹锡有倍儿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日月如棱,光阴似箭。曲指算起来,刘禹锡两度被谪贬,共经历了23年的贬官生活。坐在御座上的帝王也换了四次。年第二次奉诏回京途中,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遇。宴会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给刘禹锡,感叹韶华易逝。刘禹锡的情绪却无比高昂,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置弃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回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呼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称得上流传千古的名诗句。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读罢令人顿生百折不挠勇敢进取的激情,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三)诗文俱佳跻身文坛高手刘禹锡关于哲学的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因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恕不赘述。 刘禹锡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其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他写了不少的诗,笔者管见最有代表性的是《竹枝词》。 《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名,又称为《竹枝》,是一种比较久远的歌谣体,最早出现在四川一带。在刘禹锡写的多首《竹枝词》中,笔者最喜欢这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浅释一下诗意:河边杨柳发出了喜人的青绿新芽。新芽与河里的碧水相互映衬。在一派春光明媚的的景色中,有个少女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抬头一看,是个少年一边唱着歌一边朝自己走来。 情朦朦意胧胧的少女是敏感的,自己对这少年有些意思,少年对自己有没有意思呢?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哦。富于想像的少女,想到了那梅雨天,东边太阳高照是晴天的模样,西边却有些彤云雨儿在淅沥。 说是晴天吧?西边在下雨。说是雨天吧?东边太阳照。到底是晴天还是雨天,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少女对于少年的恋意,她自己捉摸不透,少年是否对自己有恋意呢,她同样也捉摸不透。 这短短的一首诗,更像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在这首诗中,刘禹锡对于爱情的描写,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首《竹枝词》,尽管看上去好似闲闲的用笔,但是就在这闲闲的用笔中,包含了几多少男少女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相思? 少男少女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遇到一位自己心仪的对象时,他或她往往在第一眼之后,心里有了感觉,可是又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意思,于是内心便焦急,会不停地自问,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 文末补白:第二次谪贬回京都后,从此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开始顺利起来了,他先后担任了吏部郎中、苏州刺史和太子宾客等职,最后以71岁的古时高龄辞世。估摸是对他“莫道桑榆晚,为霞沿满天”,决不轻言放弃精神的回报吧! 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 “诗豪”刘禹锡的一生真励志:被贬二十三年的厄运仿佛与自己 (一)感怀被贬的诗作,携带顶级励志流量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年),唐朝两位著名的诗人刺史于辞官返朝的路上在扬州相逢了:刘禹锡罢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返洛阳,白居易结束苏州刺史任归洛阳。他乡遇故知,两人悲喜交集,携手走进一家饭馆,把酒忆旧。 面对满头飞白的同龄老友,已经喝高了的白居易眼噙泪花,率先情绪失控,忍不住吟诗感叹:“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的诗一向晓白好懂,意思是说:让我们这两个老头子共饮同唱,发发感慨吧。你这个才华一流堪称国手的大诗人,命运却如此不堪。眼看那些不如你的人都一个个升官荣耀,只有你被贬在穷山恶水虚度光阴,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刘禹锡放下酒杯,凝视着窗外挽歌般的落日,感慨万千地回应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是啊,我谪居巴山楚水那荒凉的地方,算起来都已经二十三年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含着两个重要的典故:一是“闻笛赋”,讲的是晋朝的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曾经一起打铁。后来嵇康被杀害,向秀写了《思旧赋》讲述邻人之笛,以此来怀念嵇康。二是“烂柯人”,讲的是晋朝时的王质入山伐木,见到有人在下棋,就看了一会。可等到他回家的时候,发现已经过去了几代人了,于是后人用此典故来表现人世沧桑。刘禹锡表达的是,二十三年过去了,如今回来恍若隔世,不仅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人事也已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但伤感归伤感,面对老朋友对自己遭际的不平,刘禹锡却异常豁达地宽慰他: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看,沉船的边上,不还有千帆竞发,病死的树前,不还有葱绿的万树勃发着春绿吗?听了你刚才的歌吟,我也很有感慨啊。都不说了,就让我们再干一杯,借杯中的美酒来提振精神,向前看吧。 从此,这首感怀被贬的诗作就带上了励志的顶级流量。人们在遭遇挫折、失意落魄时,总会吟诵着它来宽慰自己,并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重燃心中的希望之火。 是的,一个能让人活下去的最大动力吧就是希望嘛。而刘禹锡的这首诗,正像黑暗中的烛火,驱散了人们心头的绝望,因而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付逆境时首选的一剂精神良药。 (二)家道中落,凭才华自救后来,被人们视为“诗豪”的刘禹锡,出生于中唐时代的公元年。虽然他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但关于他的出生地仍有河南洛阳,江苏徐州和浙江嘉兴之争。没有争议的是他名门之后的身份。 他的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是北朝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但到刘禹锡时,这一名门望族已日渐衰落。他的父亲在嘉兴也只做了个小官。 一个大家族家道中落后的有为后代,大多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也只好凭借才华自救。刘禹锡也不例外,他很小就开始刻苦研习儒家经典和诗赋,犹在作诗方面显露了特别的才华。在他随父寓居嘉兴期间,少年刘禹锡常去吴兴拜访江南的两位著名诗僧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意思是说,那个时候,他垂着少儿前额的短发,双手捧着笔砚,陪侍他们吟咏。他们都说,这个孩子可教化,有前途。 皎然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当时的名士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常有诗歌唱和,并著有诗歌理论著作《诗式》。灵澈也是皎然朋友圈里的重要诗友。能得到这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夸赞,少年刘禹锡深受鼓舞,而这一少小时的经历对其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学成之后,十八岁的刘禹锡离家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博得了很高诗名。二十一岁时,与后来的文坛巨擘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校勘经史的九品官)。这时,他的才华被高官淮南节度使杜佑看中,被邀请为他的掌书记(机要秘书),从此真正步入仕途。 公元年,唐德宗卒,唐顺宗李诵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等有志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兴起“永贞革新”。已经官至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检察官)的刘禹锡得到王叔文器重,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眼看就要登上政治生涯的巅峰。 然而阻挠变革的敌对势力太强大,革新仅仅进行了天,便以失败告终。唐顺宗下台,唐宪宗上位。王叔文被赐死,其他参与革新的人都通通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司马(地方长官)。刘禹锡也从朝中重臣一下跌落成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自此开启了人生的被贬模式。 (三)“桃花”是他命定的劫难在朗州贬居十年后,刘禹锡被召回京城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一日无聊,他就约上好友柳宗元沿朱雀大街去玄都观欣赏桃花。也活该他是个诗人,看看也就罢了,偏偏忍不住春花的烂漫诱惑,非要赋诗感慨一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桃花》 感慨的是:哎呀,看看这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我刘禹锡被贬以后栽的啊。哪知道,他的这一小小感慨被政敌歪曲出了异味。他们拿着这诗去皇帝那里告状,说圣上你当年就是通过逼宫上位的,这刘禹锡是在影射讥讽你呢。 猪头皇上一听,火冒三丈,想都没想就降旨让他滚。结果刘禹锡不但没分配到好工作,没等脚跟站稳,就再一次被贬到荒寒到鬼不生蛋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了。接着又连续被贬到连州、和州,一口气把他折腾了十三年,直到大和二年(公元年),皇帝换成唐文宗了,才再次把他被召回长安。 然而,人的命,天注定,每个人似乎都有命定的劫难。仿佛早已编程好的基因一样,“桃花”犹如埋伏在刘禹锡生命历程中的一口陷阱,暗暗地操纵着他的一生。 让人抓狂的是,又一个春天来了,玄都观的桃花又开了,刘禹锡又忍不住去了玄都观,更可怕的是他那提笔赋诗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这回感慨的是:历尽流放的岁月,玄都观的桃花早已开谢已让位给盛开的菜花。原来那些种桃的道士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我,这个从前来过的刘郎又来了。熟悉刘禹锡遭遇的人都知道,他这首诗实际想说的是,别看当年你们在官场上整我时翻云覆雨,不可一世。但随着朝代更迭,你们这些弄臣消失得影子都没有了,而被你们踢出好友群的我,却在历经苦难后,仍然在坚挺地笑傲人生。 可以想见,这首诗传开以后,新一代的弄臣会有多么不爽。结果像上次一样,为了把刘禹锡这样的另类从朋友圈删除,他们故伎重演,拿这首小诗大做文章,鼓动皇上又把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外放到苏州、汝州、同州去做刺史,到他七年后他死了,才追赠他一个户部尚书(财政部长)的官职。 (四)诗人哲学家长庆四年(公元年),五十二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通判(农业和公安局长)。县长看不惯他,就让他从初来时的三间三厢的居所搬到了只有三间房的茅舍。 面对茅舍门前的滚滚长江,刘禹锡却心情很好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县长知道后又让令他搬到另一处的两间茅屋内。哪知那里又有一条小河,而且河畔杨柳依依,刘禹锡又很受用地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下县长火大了,命人把刘禹锡赶到一间仅供容身的小屋,还叫人抬了大石头挡在小屋的门口。 不料刘禹锡见到那块巨石却两眼放光,围着巨石连连叫好:“难得,难得,我要好好写篇文章,刻在这块灵石上面。” 于是转身回屋,奋笔疾书,写下了下面这篇如今挂在万千中国人家中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传诵千年,如此为中国人喜爱,是因为其蕴含的超凡脱俗的哲学意味。 说刘禹锡是诗人哲学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除了前面说过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后面要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还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等大量饱含哲理意味的诗句。这些诗简明易懂,却含义深刻,犹如我们人生的寓言和谶语。 更何况他还有货真价实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在这部著作中,刘禹锡论述“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人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长期的被贬和流放,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入思考,把他的脑回路镌刻得比常人更深,使他能够超越一己的悲欢,参透了人生世相,并将内心的痛苦升华成了伟大的忧伤。 (五)永不衰竭的唐诗美信号如果说刘禹锡曾创造了顶级的唐诗流量,那么他创作的唐诗美信号则穿越着时空,并永不衰竭地传播到了今天。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是刘禹锡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它通过乌衣巷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和巨变,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无常。乌衣巷位于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秦淮河的南岸,是当时王公贵族聚居的上流社区。因曾是三国东吴的禁军所在地,而禁军身着黑衣,所以被称为“乌衣巷”。到东晋时北方望族王导、谢安两大门第南迁于此后,引来一众豪门争相置地建宅,一时高官显宦云集,官宦子弟“乌衣郞”挤满街巷。据说从乌衣巷跨越秦淮河的雕有铜雀的朱雀桥重楼即为东晋政治家、名士谢安所建。 再看一首他的代表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和上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在追怀旧事中,感慨物是人非的苍凉。作者借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对难料的世事,永恒的时光和短暂的人生的感悟。诗很好懂,只“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两句描写了一个历史事件,需要解释一下:说的是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征讨,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数十木筏,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刘禹锡的一些绝美诗作,还叠印着他的经历和情感的历史。比如,走在风雪弥漫的被贬穷途,他不是抱怨自己的不幸与委屈,而是感动一户农家对他的收容,深情地为主人写下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用饱含温度的诗笔勾画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温情画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落日时分,苍山显得那么遥远;天寒地冻时节,落满白雪的草屋显得那么贫寒。柴门外传来了犬吠声,草屋的主人冒着夜晚的风雪归来了。 这首记录投宿经历的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