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倩/文刘亚春/图 “三江奔腾流不尽,群龙飞舞合州城”。 三江合川,人杰地灵,众多名胜古迹与龙相关。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位于涪江之滨的龙游山。 这是最佳的俯览合川全景摄影地之一。 美丽的涪江,就像一条绿莹莹的丝带,缓缓从龙游山脚下流过。龙游山上的龙游寺,是合川四大名寺之一,因传说中建文帝逃亡时暂住而得名。 遗憾的是,如今龙游寺早已被毁灭,只剩两座石牌坊孑然地站立在山野里。 石牌坊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龙游寺这里的石牌坊又有什么故事呢? 龙游寺充满传奇色彩 记者日前去到了深山中的铜溪镇龙游村龙游寺。 顺着残破的青石板古道,穿过高约3米的老寨门,到达文献记载里的“平坝”。沿途竹林中,随处可见精美的古建筑石质构件。 据查实,龙游寺始建于汉唐,原名华严寺、洪恩寺。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年),明洪武十五年(年)重修,毁于年,现仅存两座石牌坊。 对于龙游寺的来历,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据史书记载,绵延起伏的龙游山脉从铜梁巴岳山逶迤而来,山势“矫如龙之游”,其山则被称为“龙游山”,龙游山上的古寺则被称为“龙游寺”。 随处可见的石墩、石盆 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病危时,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称“明惠帝”。不久,朱元璋之弟朱棣武力夺取皇位,改元“永乐”,称“明成祖”。相传,为逃避朱棣追杀,朱允炆从南京逃到四川。途经原合州金沙乡境内的洪恩寺时,被涪水金沙中的美景吸引,于是便在洪恩寺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因此,人们便将他暂住过的洪恩寺,更名为“龙游寺”。
明朝抗倭名将捐建牌坊 幸存的石柱 位于龙游寺大门遗址前的这座石牌坊,居高临下面朝合川,牌坊高约8米,宽约8.8米,3间4柱。仔细观察龙游寺石牌坊,由于年久失修,它看起来有些斑斓残缺,但整块石料做成的石柱、石柱上镂雕的精巧装修仍然可见。 残旧的寺庙 牌坊横额楷书“华岩法界”四字,右款为“赐进士第云南签事封都御史赛达题”,左款为“明万历丙申岁求太学生古渝赛达题”;牌坊另一边的横额上题刻“昙景长春”四个大字,右款为“赐进士第兵部左侍郎前御史达题”。 舍利塔 另一座石牌坊位于此牌坊左侧的一户农房旁边,原为3间4柱,目前仅存中间的1间2柱,牌坊阳面横额为“华岩真谛”,阴面横额为“鹫岭云深”,字体、字径与前一牌坊相同,应为一人所书。 九眼桥 石牌坊落款中的赛达,是明代嘉靖四十一年进士,任兵部尚书。他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上级,立下赫赫战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祖上还出了一位重臣——赛义。赛义官拜吏部尚书,辅佐皇太子监国。明宣宗赐予免死金牌,死后追赠太师,溢“忠定”。一门当中,先后出了两位朝廷重臣,赛氏宗族在古代巴渝区域,位置自然适当显赫。 至于赛达为何要修建这座石牌坊,一直是个未解的谜团。直到赛氏宗族的后人从美国回家寻根,才解开了这个谜。龙游寺是一座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大庙,但屡遭损坏,赛达的父亲决意修正这座寺庙,但在寺庙修正完结前,他就逝世了。为了留念父亲以及修正龙游寺之事,赛达缔造了这座石牌坊。 美编:雷立黎 编辑:徐丽华 责任编辑:吴显峰 值班总编:梁益学 总编:张宏荣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