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3: 黎梓卫——明朝卫所制的“祖师爷” 采访:侯立新、邱秋、胡佐斌摄影、执笔:胡佐斌 岳池县中和镇,地处华蓥山麓、渠江之滨,是岳池东南重镇,它有一个古老的名字——黎梓卫。 中和镇渠江码头。 《岳池县志》(-)记载,中和镇,清康熙六十年()置巡检司署,雍正十三年()裁撤,道光至民国初,名黎梓卫场,民国29年改为黎梓卫镇,次年改为中和乡,年更名为中和镇。直到今天,中和场镇社区仍名为黎梓卫社区。 中和镇老街。 但凡清楚明朝军事建置的人,一看到“黎梓卫”这个名字,定会有所触动:黎梓卫,莫非是明朝的军事机构?因为,明朝的军事管理制度是卫所制,卫,作为军事机构的名称,也只有明朝才有,如著名的天津卫、威海卫等。在明朝,一个卫设编制人,其最高指挥官为指挥使,属正三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黎梓卫作为明朝的军事机构,今中和镇人几无争议,并常常自豪地说:“我们中和,可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哦!” 然而,在一些中和人的口口相传中,还有比这更骄傲的:黎梓卫是朱元璋起义时设的。 “朱元章”印出土,是朱元璋设黎梓卫的铁证 现已60多岁的黎梓卫社区居居杨运明介绍,根据当地代代相传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今中和场镇位置有一棵巨大的梨子树,树干之粗,3人难以合围,由于枝繁叶茂,人们便经常在大梨树下聚集交流,久而久之,人们便取名为“梨子会”。 中和镇老人讲述黎梓卫的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带领一支起义军来到这里,和当地百姓一起筑土墙建城,说要把当地百姓保卫起来,并将“梨子会”改名为“黎梓卫”。但朱元璋并未在城内驻扎,而是驻扎在黎梓卫城外1公里的龙泉寺,说是不想打扰百姓。 关于黎梓卫城的土城墙,杨运明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中和粮站还看到一部分,虽为土墙,但泥土里却编有竹篾条,“听说旧社会时,城墙就还完好,共有东西南北4道城门,天一黑就关门,早上7点后,打更匠才开城门。城内有九宫十八庙,最长的是东街,长约1公里。” 记得上一期,我们就说过,明代修城墙,大多为土墙,如光绪《岳池县志》记载:“明天顺间,知县陈琳始筑土城。”从这一点讲,杨运明所说朱元璋筑土修建黎梓卫城,与明代早期泥土筑城的风格是一致的。 杨运明还说,在龙泉寺附近,曾有人有挖出朱元璋印章,“朱元璋建黎梓卫时,还没当皇帝,只是一个起义首领,那印章应该是他的帅印。”这可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线索,它应该是朱元璋在岳池活动的铁证! 挖出朱元璋印章的那个人,叫段美全,家住中和镇马家桥村8组,健在,我们很快找到了他的家。 段美全已75岁,当提起朱元璋印章的事,他后悔不已:“这么多年来,一想起这个事,我就怄不完的气。” 事件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段美全在家开了一座瓦窑,自制自烧。而做瓦先须挖泥、踩泥,在挖泥挖到约1米深处,只听得呯呯一声,锄头挖到了硬物。他当即取出一看,竟是一枚金黄色的金属印章,柄圆底方,底面边长约4厘米,上面的字弯弯拐拐的,他一个也不认识。他拿到中和场上找刻章的人认,但对方平时只刻私章,那印上的字全是篆文,他认不全,但看得出上面刻的是一个人的名字,像是叫朱什么的。 段美全老人指认当年挖到朱元璋帅印的地方。 段美全有个邻居,叫曾光元,当时在中和供销社上班,解放前上过私塾,认识一些字,得知段美全挖到一个印章,便也想前来辨认。他左看右看,除了能认出“朱”字外,其他也不认识,他便用蓝墨水浸在印章上,再印在学生作业本上,利用上班时间,找过路的一些读书人来认。曾光元至今还记得,就在供销社外面,当时有很多人看,其中一个过路的年轻人看后说道:“‘朱元璋’(音)吔,认不到?” 为了确认印章上的那几个字,段美全还专门去找了一个叫尹志应的文化人。尹志应当时在星光厂(国防企业,今已迁成都郫县)抽水站上班,抽水站就在渠江边,在马家桥村境内。由于尹志应喜欢读书看报,知识多,不少村民都知道他。经尹辨认,印章上为“朱元璋”(音)三字。 我们最关心的是印章的下落。一提到这个,段美全又伤心起来:“还是怪我当时糊涂了。” 当时,段美全一有空就想把那印章从柜里拿出来看看,他总觉得有些沉,越看越觉得印章可能是金子做的,便想找个地方去鉴定一下。他听说银行可以鉴定,便找到中和农业银行咨询,银行的人告诉他,县银行才有鉴定仪器。 于是,他又拿到县农业银行,但恰遇周末,银行没上班,只有值班守门的。值班人员看了后,对他说,岳池这个小地方怎么会有皇帝的印章?这东西就是个巫师铊铊。 所谓巫师铊铊,就是农村道师用的章,为死去的人做法事时,要买地券,以便死者入土为安。道师在纸上写些人们看不懂的字符,再用章在纸上盖个印,便表示把地买下来了。 值班人员这么一说,段美全倒真信了,心里彻底动摇了,当天就在城里被别人以20元给换走了,“当年自以为没亏,毕竟那时瓦才卖1分钱一匹,走人家送个礼才五六毛钱。” 作为朱元璋在岳池的铁证就这样不知音讯了,我们深感惋惜。但段美全告诉了我们另一个讯息:尹志应是石垭的人,可能还在世。 石垭镇干部赵小军也是一个文化人,得知我们要找尹志应的原委后,他很是上心,又是问镇上的退休干部,又是问社区干部,在打听无果后,又亲自到石垭街上的一些茶馆去问。还好,终于有了线索,尹志应家住石垭镇分水岭村2组。很快,赵小军便帮我们找到了尹志应的电话。 电话里,现已80岁的尹志应告诉我们,他在星光厂抽水站上班时,是临时工,只干了4个月,即年5月至8月,后来他回到老家当了农民。提起段美全找他认印章的事,他很快便想了起来,“是‘朱元章”三字,‘章’字没得‘王’旁。” 朱元璋设黎梓卫,或是为了保护先祖墓 有传说和“朱元章”帅印作证,朱元璋设黎梓卫,无疑是可信的了。只是我们还是觉得蹊跷:朱元璋当时只是一个地方起义头目,他为啥要修黎梓卫这座城? 或许,“黎梓”一词本身就藏有原因。按传说,是朱元璋在梨子会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城,再把“梨子会”改成了“黎梓卫”。这当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 黎,即黎民百姓;梓,即桑梓,意思就是家乡。合起来理解,“黎梓卫”就是朱元璋修这座城,想保卫家乡的老百姓。更具体地讲,朱元璋就是在岳池出生和长大的,他已经把岳池这片土地认作了家乡。 不过,朱元璋修黎梓卫城未必真是为了保护家乡百姓,其真实原因恐怕没这么简单。按正常思维,朱元璋建黎梓卫城,他也应该在城内驻军才是,可按传说,以及出土的“朱元章”印,朱元璋驻军并未在城内,而是在龙泉寺,这是为何呢? 在此,我们透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朱元璋其实并非汉人,而是蒙古皇族后裔,这一点,我们在后期将专门成篇讲述。为何我们在这里提出来呢?那就是因为龙泉寺葬有蒙古皇族,其墓地,今中和人称为太子坟——这是有确凿的史料依据可考的。 我们先来说说龙泉寺。这里的龙泉之“龙”,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位帝王,但他并非元朝的帝王,而是宋代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清光绪版《岳池县志·寺观》记载:“龙泉观,治南八十里,相传宋太祖微时经行此地,渴而思饮,插剑水涌,因名。元宪太子墓在观侧。” 龙泉寺遗址处的古石刻。 这一记载透出两个信息:一是宋太祖在作皇帝前,曾经路过龙泉观,因插剑得泉,便取名为龙泉观;二是在龙泉观旁边,有元宪太子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清代县志所载的龙泉观,正是今中和镇境内的龙泉寺。 龙泉寺遗址,今为中和镇敬老院。 对于元宪太子墓,清光绪版《岳池县志·古迹》又单独作了记载:“宪太子墓,在治南汉溪龙泉观,离城八十里,宪太子卒葬于此。载《通志》。” 清光绪版《岳池县志》(译较本)对元宪太子墓的记载。 这里的宪太子具体又是指谁呢?根据《元史》记载,它就是元宪宗蒙哥的四儿子辨都。蒙哥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的第三代可汗,他在任时期,蒙古疆域为历史之最:西边已抵达地中海。公元年,蒙哥决定发动全面侵宋战争,由北路、南路、西路三路大军大举攻宋,其中西路由他亲征。所谓西路,即从甘肃、陕西方向进入四川,攻占重庆后再沿长江而下,直扑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蒙哥大军所向披靡,很快攻克了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年初,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而蒙哥本人也最终死于钓鱼城下,享年五十岁。 蒙哥之死,与其四儿子辨都之死不无关系。蒙哥共有4个儿子,他最喜欢的便是辨都,故亲征伐宋时,特将辨都带在了身边。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辨都在今岳池中和龙泉寺这个地方战死了,短短数月后,蒙哥身边的第一大将汪德臣竟也战死于钓鱼城下。一痛未绝,一痛再起,面对着久攻不下的钓鱼城,曾横扫天下的蒙哥气急袭身,一病不起,仅月余便死在了钓鱼城下。 蒙哥死后,葬在何处,是一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和龙泉寺有两座蒙古皇族墓:一座在龙泉寺内,规模相对较小;一座在龙泉寺附近,即抵近渠江的马汉溪(原中和氮肥厂上方),为面包型圆丘,地面直径20余米,高10余米。这两座墓均被村民称为太子坟,也均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村民亲眼所见。其中,临江的太子坟在改田改土运动时,几十个人前后断断续续挖了一年时间才挖完。而今临江的太子坟遗址处,原墓里的石棺依然保存完好。 渠江边太子坟遗址处,石棺尚存。 事也巧合,马家桥村村民段美全当年挖到“朱元章”帅印的地方,距离龙泉寺和江边太子坟均只有几百米远,最远不会超过米。这不正印证了先前的猜测:朱元璋扎军于此,是为了保护祖墓,是为了陪伴先祖亡灵? 作为帅印,竟没有被朱元璋带走,以致数百年后被今人挖出,这也说明,朱元璋当年驻扎在此的军营遭到了突袭,根本来不及收拾帅印等重要物件,就仓皇逃走了。 多角度分析,朱元璋设黎梓卫可信 朱元璋帅印的出土,不仅证明了黎梓卫为朱元璋所设的真实性,也有力证明了朱元璋出生岳池的传说是真实的,让人不得不信。 下面再谈谈朱元璋设黎梓卫的事,换个角度思维,也是可信的。 华蓥山下有相当一部分区域,其在历史上长期属岳池管辖,如今华蓥市的阳和、高兴、庆华、观音溪、溪口等乡镇,均是在上世纪后期成立华蓥市之时,从岳池县分出。而在此前,它们与岳池的中和、伏龙、临溪三乡镇连为一片,属岳池县渠江以东地区,这一片在元末时,恰是地方行政管理极为薄弱的地区,几乎处于无管理状态,是农民起义的沃土。 首先,从所处地理环境来讲,它处于华蓥山与渠江之间,因华蓥山的绵延苍茫,自古多匪。正因为如此,宋代才有了广安军。“军”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它兼有军事和行政双重管理职责,其中,防患和平息匪乱、保地方平安是其重要职责。 其次,这一片在唐宋时期,属新明县管辖区,自从蒙哥率军攻宋后,新明县就基本荒废了,直到元至元二十年(),新明县才归入岳池县一并管理。可以说,在元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几乎延伸不到这一片区域来。 其三,华蓥山宝鼎(华蓥市成立前属岳池辖区)自唐代开始便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历史上长期是宗教活跃之地,朱元璋若在这一片区域发动农民起义,起义之初便可借宗教活动为幌子,暗地里大量招兵买马。 我们再回过头来了解明朝正史。岳池人对黎梓卫作为明朝卫所制的产物,基本没有争议,但在明代的官方史料中,却始终查不到黎梓卫的记载。如《大明会典》几乎收录了明朝建立以来所有的卫所,但就是没有黎梓卫的踪迹,而在黎梓卫上游不到百里的广安州府(今广安区)所在地,却有广安千户所。这说明,在明朝建立后,黎梓卫就已经没了。这样的结果,竟与中和人关于黎梓卫为朱元璋起义时所设的传说,是一致的。 进一步讲,黎梓卫就是朱元璋早年在岳池起义时设的卫,它又因朱元璋在岳池起义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历史就有这么巧,在这不经意间,它居然成了明朝卫所制的早期试点,当上了明朝卫所制的“祖师爷”。 或许有人要问: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什么不把黎梓卫重新保留下来呢? 其实,这又回到了我们先前的话题:朱元璋的蒙古后裔身世。他当初只是想造地方政府的反,压根儿就没想到将来有统一天下当皇帝的可能,于是便有了暗含着家乡之意的“黎梓卫”名称。但当上皇帝后,他是无论如何也要掩藏其为蒙古皇族后裔这一秘密的。一旦这个秘密被世人知晓,不仅他这个皇帝当不稳,整个大明江山也是不稳的——元末农民起义,很多可是打着“推翻蒙古人统治”这一旗号的。 村民指认龙泉寺太子坟遗址。 因此,朱元璋不仅对于他在岳池的经历,对于他在四川的所有经历,他无论如何也是要想法掩藏的,这也是正史没有记载朱元璋在岳池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有地方文献佐证,后期将单独细述。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14——华蓥山宝鼎:竟与金庸笔下的光明鼎不谋而合 敬请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