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

风雨钓鱼城

□祁玉江

如果不来重庆,不到合川,我还真不知道在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边有一座钓鱼城,更不知道钓鱼城的沧桑历史和辉煌战绩。

合川,古称合州,距重庆70公里,是重庆嘉陵江上游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钓鱼城位于合川市区以东5公里的地方。年初夏一个雨雾蒙蒙的下午,在第七届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活动期间,由主办方——重庆市散文学会和合川区文联、作协、旅游局的有关同志导引,我随与会者一行来到钓鱼城参观采风。

初听钓鱼城,总以为它一定是一座历史斑驳、风雨沧桑的古城或大城。可真正身临其境后,方才知道它其实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古城、大城,而是一个建在山岭上的古城堡,抑或是一道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和防御工事。而这座山就叫钓鱼山。因此山恰似一条大鱼横卧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之间而得名。海拔米,面积多万平方米,山脚周长20余公里,地势绝险,东南北三面临江,皆峭壁悬崖,嘉陵江、渠江、涪江环绕山下,形成一个巨大钳形江流,俨然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以“雄、险、奇、秀、古、幽”而著称,历来是人们向往探访的名山名城之一。

景区年轻的女讲解员小王,很是热情地引领我们步入景区,顺着石阶,左旋右转地向上攀登。但见满山古树参天,浓荫密蔽,鸟鸣虫吟,冷风飕飕,一条人工铺就的石阶蜿蜒而上,山巅遥不可及。由于树林遮挡,再加天气阴沉,细雨霏霏,雾气氤氲,四周灰蒙蒙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就是所谓的钓鱼城?”小王大概已经看出了我们心中的疑惑,冷不防撂了一句:“你们可绝不能小视钓鱼城,它可是全国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驰名中外的古战场遗址!”大伙面面相觑,莞尔一笑,还真有点不大相信!接着,小王便给我们讲起钓鱼城的历史来:原来钓鱼山,早在唐代就建有寺庙,是一处规模不小的宗教圣地。到了南宋晚期,即年,蒙古进攻南宋。年,蒙军入蜀,四川成都失陷,南宋长江上游防线和全蜀残破,局势十分危急。南宋嘉熙四年,即年,驻守重庆的南宋安抚置制副使彭大雅派部将甘闰主持合州防务,在钓鱼山修筑城寨,作为重庆的重要前哨之一,严防死守,抗击蒙军。南宋淳祐三年(年),合州军民在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的余玠和先后知合州的王坚、张珏等领导下,又大修钓鱼城,移合州治所与石照县衙置于城中,率10万军民固守,以此抗击“横扫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铁骑。广大守城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经过大大小小余次战斗,历时36载,击毙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蒙哥,以“上帝折鞭”震惊欧亚,书写了气吞山河、惨烈悲壮的辉煌历史,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不仅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延长了宋朝的帝祚,而且客观上也策应了欧亚人民的正义斗争,缓解了战祸,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使13世纪欧亚大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免遭战争的破坏。

行至半山腰,远远望见悬崖上题刻有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诗词、名句。有的陈旧,字迹模糊;有的新颖,清晰可辨。小王说:“钓鱼山自宋以来,留有大量摩崖、碑刻。这些崖刻、碑刻,或寄情山水,咏志抒怀;或讴歌历史,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或凭吊英烈,抒发崇敬民族英雄;或纪事实录,吊古喻今。无不真实地反映了钓鱼山、钓鱼城的历史,表现了历代名家志士的爱国热情和文学、书法造诣。”顺着小王的手指,我清楚地看到摩崖上刻有陈毅和郭沫若的两首诗。陈毅的诗是年春登临钓鱼城即兴所作的:“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郭沫若的诗作,则是他在年6月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来到钓鱼城考察后而书写:“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萦。冉家兄弟承璘介,蜀郡山河壮甲兵。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细细品读陈毅和郭沫若的诗篇,正义凛然,荡气回肠,既赞颂了英烈,又表达了他们忧民爱国的民族情怀,很是耐人寻味。

费了好一阵功夫,我们才攀到了始关门。这是通向钓鱼城的第一道城门,也是钓鱼城的第一道防线。这时,视线渐渐开阔起来。俯瞰,嘉陵江环抱钓鱼山,江水荡漾,波光潋滟,好似晶莹剔透的玉带,自北向南蜿蜒飘过;仰望,钓鱼台悬挂危岩,云雾缭绕,宛若缥缈的仙景,亦真亦幻。还有一种说法,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仙翁在此垂钓,钓起洪水中的鲜鱼赐予灾民食用。民众感念之极,称其为钓鱼台。而钓鱼山、钓鱼城也源于此名。

过了始关门,拾阶再上,便来到护国门。此门是钓鱼城南边的第二道防线,门额上题刻有“巴渝保障”四个大字,由此而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是的,护国门地势奇险,易守难攻。当年钓鱼城军民就在这里以栈道出入。门高6.55米,双拱门洞高3.2米,宽2.45米,进深5.1米,看上去很是坚固耐用。据小王讲,钓鱼城共有八道门,除了始关门和护国门外,还有小东门、新东门、菁华门、出奇门、奇胜门、镇西门六道城门。可见钓鱼城森严壁垒、防攻有度。

穿过护国门,顺着斜坡拾阶而上,地势一下子变得开阔了许多。展现在眼前的首先是一道绵绵起伏的城墙,城墙里边是一处偌大的平台,平台背后便是茫茫林海了。不用问,此时的我们已进入钓鱼城了。城墙环山而建,许多地方都在悬崖峭壁之上,长约多米,现已维修恢复0多米,平均高度15米,要从墙外向上攀越,非常不易。当年蒙古丞相史天泽率部来到这里,仰望高墙,曾经感叹道:“云梯不可接,炮灰不可至”!只得无功而返。此外,城墙顶部还砌有3.2米宽的跑马道,并置有雉堞和墩台,可以精准瞭望和打击敌人。

站在城墙口,向下俯视,可以清晰地看到遗于嘉陵江边的旧时水军码头。原来这是钓鱼古城防御的一部分。码头是采用条石砌成的堤坝,长约70米,宽约60米,高约4米,呈长方台体,由三层平台组成。码头通过五层石阶,直通钓鱼山城,是钓鱼城的一处重要门户,更是从水路进出钓鱼城的必经之地。现在,有些设施虽然惨遭破坏,但仍不失它当年的雄霸气势和重要作用。

小王导引着我们边走边讲解。县衙、军营、校场、皇城、地道、天池、财库、石碾、龙眼井、护国寺、水阁凉亭、王张(王坚、张珏)二公祠堂、“独钓中原”石坊(系明四川合州籍,曾任山东、山西布政使、巡查榆林的李作舟回乡省亲时所作)等古迹遗址,一一从我们眼前掠过。一处古迹,就是一段凄美的传奇;一处遗址,就是一部英雄史诗。无不令人心生敬意,思绪万千。

最让我敬畏的是炮台和古树,方显出它们的英雄本色。那炮台面江临空,为城内发飞矢、火炮、抛石的地方,历经战斗洗礼,满是刀伤弹痕,不愧是血肉筑成的垒台。那古树是一棵桂树,古朴苍劲,伟岸挺拔,生长在乱石隙中。据介绍,此树始植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现已长成高约19米、躯干直径1米多的参天大树,且依然枝繁叶茂,英姿焕发。粗壮的树干,高大的华盖,斑驳的树皮,虬曲葳蕤的根须,无不彰显着它的豪放个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所见证的曲折历史和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在即将离开钓鱼城、启程下山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得更加阴沉起来。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劲风,一阵紧似一阵;豆大的雨点,密密麻麻,从天而降,击打在我的头上,浸透我的全身,并宣泄般地遍浇钓鱼山、钓鱼城,满山满城湿漉漉的;高大、粗壮、笔直、密布的树木不停地抖动着身子,发出刺耳的呼啸声。这是气象的瞬息变化,还是上苍的感应?我的心头一阵战栗……

镌刻在黑白之间的乡愁

□马毅杰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情愫,一种怀恋和追忆,我倒觉得乡愁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抹颜色,仿佛黑白照片的底板,总是让人在朦胧中窥探到早已逝去的影子。意象中,我一直很固执地认为世间经历的一切最后都沉寂在黑色与白色之间了,似乎只有黑色与白色才能留住时间,留住沧桑,留住积淀,留住历史的过往。

版画这种以黑色与白色作为主色调的传统艺术表达形式,无疑承载了记忆乡愁最古朴、最深沉,也最持久的功能。因为已有千年之久的版画艺术,本身就是乡愁中不可或缺的天长地久的角色。

提到版画,让我最先想到的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领军人物——鲁迅先生,谁都知道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先生极力的倡导和支持,才使版画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并在之后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祖国建设时期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艺术创作手法的多样化,以及新兴艺术表达形式的迅猛来势,版画这种古老的艺术样式,似乎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再难看到它昔日的辉煌,有人担忧,版画似乎也会同其他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一样,难以挽留,让人惋惜,真要成为大众乡愁记忆的一部分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结识了几十年孜孜矻矻,专注于版画创作的陕西知名版画家刘宏祥先生,看到了他丰实的版画创作成果和痴心不改的版画精神,让我大为震撼。万千感慨从心底升腾,它化作涓涓溪流流淌在我的心田。我为古老的版画艺术庆幸,更想为像宏祥先生一样值守传统、默默耕耘、倾力版画事业的人点赞、喝彩!

宏祥先生是一位很朴实的人,这种朴实对应着古朴的版画艺术创作,便有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力量和天人合一的默契。你真看不出,是他选择了版画艺术,还是版画艺术选择了他。蓦然间,你都会觉得他本身就是一幅很有凸凹感、很有力度的版画。

和宏祥先生相处的日子里,我能在他紧蹙的眉宇间,以及急促的步履中,感知到他内心跳跃的紧迫感,这叫时不我待?还是扬鞭奋蹄?一次电话联系,他感慨道:“我已经多日没动一下刻刀了。”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因俗事缠身,而不能进入潜心创作的无奈和焦急。这种情绪时时都在催促着他,赶紧拿起手中的刻刀去抢救、去挖掘、去记录那古老的遗存和即将逝去的风景。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难得的勇气和担当。

位于黄河中游东岸晋陕大峡谷中的永和关,是浩浩黄河上十分重要的古渡口,自古就承担着官渡与军渡的重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这里集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千百年来,在这个古渡口不知演绎了多少人世间的繁盛萧条、悲欢离合,沉积了多少大美大爱,大悲大喜,或惊心动魄、或婉约如歌、或义薄云天、或情深似海,这里有黄河的历史演变,有苍老的古迹遗存,更有丰富的民间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磨损,岁月风雨的侵蚀,都在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在消失在殆尽,这种境况不仅让人惊叹,更让人不舍,如何才能留住这些浸透着历史风尘,留存着文化元素的遗存,担当起对现代、对后世的一份传承的责任?

宏祥先生来了。永和关古渡口,他无数次的造访,无数次的感悟和体验,长达二十年之久,他用手中的刻刀,将一个个蕴含着古文化的场景,定格在黑白木刻上:古老的油坊、热闹的门市、嘈杂的骡马店、魁星楼塔、驼驮龟石、古槐小庙、白家大院、戎武足迹、将军石、凤凰桥、古牌楼、敬字阁、清代古长城都成为他刻刀下的景致。多少个寒冷的夜晚,多少个酷热的夏日,他在不停地刻呀刻,他的刻刀下流淌出浩浩的黄河,耸立起巍峨的高山,唤活了逝去的故人,定格了民俗风情。这不仅是在版画创作,更是在用另一种形式保护和储存古老的景致,为前人记忆,为当代人记忆,更为后来者留存记忆、留住乡愁。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几年间,他的有关古渡口永和关版画系列的大量创作,在业界、在社会上都产生了不俗的反响。特别让众多观者震撼的是,他长达厘米,宽51厘米的大型黑白木刻作品《黄河纪事》在吸收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原理,用恢宏的气势,全景式的展现与细致入微的表达,将上百年前永和关的古老、繁盛、婚丧嫁娶、生活状态、自然景观,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各种生活场景达上百处之多,人物有上千之众,当之无愧被誉为黄河版的《清明上河图》,用极高的艺术感染力,给观者以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震撼力。在此,我们应该说,宏祥先生功莫大焉!

历史会记住一切奉献于这个世界的人。宏祥先生也不例外,我想,生活在永和关的人都应该感谢他,甚至生活在黄河两岸的秦晋之人都应该感谢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后来者也会感谢他的,感谢他让母亲河留存了历史和时间的记忆、让古老的渡口定格了往昔的容貌,感谢他让乡愁不会断层、让版画艺术焕发出无尽的魅力!

母亲的手工月饼

□张淑兰

一年一度,又逢中秋节。

在我的印象里,中秋节我们家很少买月饼,吃的基本上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手工月饼。今年母亲年龄渐高,我这个做女儿的不想让老人家再劳累,就决定带着母亲去超市选购一些月饼回家过中秋。可是到了超市,老人家转悠了半天,一个劲儿地摇头,说:“这些月饼一是太贵,二是它们看似包装华丽,可是口味咱们哪里吃得惯。比如那个广式月饼,去年你舅买来一盒,我和你爸尝了一口再没吃,最后放过期都扔掉了,浪费钱不说,主要是不爱吃,还是回家我自己做。”

母亲一生节俭,脾气倔强,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任凭我们怎么规劝她还是开始精心准备做月饼的馅料了。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母亲说,月饼好吃的关键,取决于馅料的配方。首先,老人家将舅舅从农村捎来的白芝麻在太阳下晒一晒,吃过午饭的时候,用簸箕将芝麻簸干净,然后把超市买来的核桃仁、花生、瓜子仁和黑白芝麻一一在锅里炒熟,放凉以后用瓷碗把它们碾碎放在盆里,拌点红糖,就成了手工月饼的馅料。

母亲做月饼很慢,但是非常仔细,经母亲亲手调制出来的馅料总是带着一种别致的味道。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自告奋勇地说帮母亲和面,可是母亲说:“做月饼讲究的是酥软香脆,一般的和面方法是不行的。你们年轻人经常不做饭,手里头哪能掌握面的软硬。”拗不过母亲,我就像小时候那般看母亲做月饼。老人家不紧不慢,只见她和面的时候掺入了一点香油,她说这样和出来的面既不粘手,做出来的月饼又很松脆。面和好后,在案板上揉成圆柱形,揪成一个一个小团,用手把面团弄成小窝窝,像包包子一样将馅包好,揉圆,压平放在月饼模子里做成圆饼状,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如满月的月饼便成型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将月饼放在火炉里烤熟了。看着劳累的母亲,我再三说给母亲当下手,可是母亲依旧倔强,说:“烤月饼的火是有讲究的,不能大也不能太小,你能把握吗?”“我,我……”支吾了半天,我感觉自己没有把握。母亲说:“那你就好好看,用心学,等将来我不在了,你一定要做给你娃吃。”母亲一边翻看火炉里的月饼,一边继续唠叨:“现在的年轻人图方便,出去买的吃,既浪费钱,又吃不好,你以后可要加紧学做饭的手艺了。”和母亲聊天中,屋子里先是飘着芝麻香,紧接着月饼的香气也开始一点一点地弥漫,不一会儿就香飘满屋,火炉两边那圆滚滚、白亮亮的月饼犹如新月一般诱惑着我肚子里的“馋虫”。

晚饭以后,一个个酥脆美味的月饼总算做好了。月饼出炉没多久,母亲一刻也不停歇,她拿出十六个月饼拼成两盘,每盘八个,然后对我说:“给邻居李阿姨和王大爷送过去,让他们赶紧趁热尝尝我的手艺。”真有些不情愿,因为我还没吃呢!母亲看着我说:“你们年轻人住在高楼里,防盗门一锁,邻居谁都不理谁,这种现象很不好,远亲不如近邻嘛,哪天我们有难处,说不定还要求人家哩。”母亲朴素的话语总是让我无力反驳,因为自从母亲跟我们住在一起,老人家犹如一条纽带,链接着我和邻居之间的关系。以前我和邻居们见了最多也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可是母亲来了以后就不一样,凡是老家拿来的土特产总是会给邻居送些过去,有时候甚至把她亲手蒸的手工馒头也会给邻居拿几个。时间长了,邻居之间有来有往,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互相分享一下。

给邻居家送月饼回来,母亲已经开始在饭桌前分月饼了。这个是给大姑家的,那个是给二舅的,小辈们也一一有份。母亲总是这样有心,每当做一些好吃的不是牵挂这个就是惦记那个,从母亲身上的品质想想,我们常说过节越来越没意思,其实古往今来,浓浓的中秋不就在这些人间烟火和人情来回里吗?

等母亲让我给亲戚朋友送完月饼,家里的月饼已剩不多。母亲说:“我们自己家做的月饼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保质期也很短,所以多了我们也吃不完,一人吃上几个有象征意义就行了。”

这就是我的母亲,每年中秋都会亲自做月饼,等劳累上一整天,再把做好的手工月饼分给大家品尝,这份情谊和善良都是来自黄土人家的品质。而母亲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像这手工月饼的香味一样令我终生难忘。

母亲的手工月饼,普通平凡,有些甚至长相很不好看,但亲戚朋友总是说好吃,他们一再强调能吃到母亲的手工月饼真的非常珍贵。我想,珍贵的不是月饼本身,而是母亲为大家保留着那么朴实、节约、醇厚的一份家风。这家风是我自小长大最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无论我们走多远,这种朴素的家风都会提醒大家:别人因你而温暖,你也会因别人而享受阳光。

(责任编辑:刘西英)

延安日报杨家岭文艺副刊欢迎您!

《延安日报》“杨家岭”文艺副刊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