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川人不懂川剧,有点说不过。

有多少人能道出川剧的一二三,估计不多,我就是一个。

知晓一点皮毛的,无非是变脸、吐火、滚灯之类面面上的那些技巧。

人们不喜欢川剧,说川剧锣鼓打得昂,吼声大,没有越剧、黄梅戏来得温柔。

川剧是什么?咋就成了这样的戏种?那彩妆大花脸究竟代表什么行当?锣鼓为什么打得这么急?声音为啥吼得那样高?带着这些疑问,于是我就此轻轻撩起关于川剧的帷幕,试着窥视出其中一星半点的奥妙。

川剧有这个名称出现,时间并不长,大约在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距今仅一百年,具体啥时间,谁也搞不清。川剧没有能够比肩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这中国五大剧种,还是属于地方戏,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只在四川中东部和云贵等省部分地区流行。

经过多年传承发展,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

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

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

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

四是“川东派”,包括川东以及重庆一带,由于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导致其特点: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川东北川剧先是川东继而川北,属“渠河”,又称巴渠河一派。“渠河”也就是指渠江流域两岸的广袤大地,包括巴中、达州、广安及重庆合川。

巴渠大地地处川东北的大巴山区,自古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不方便,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渠江水路,渠江两岸的粮食、木材、山货等都是由渠江至重庆再销往各地。因而这渠河也成了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所以渠河的川剧艺术发源甚早,流布很广,逐步形成了“渠河”的风格与流派,“渠河”川剧受重庆影响较多,受成都影响较小。早在清乾隆三十九年(),渠河达州人杨五儿就带着一帮“川伶”进北京,演出四川戏剧,名动京城,声播全国。

据地方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年()七月十八日白莲教起义首领罗其清率师攻占巴州之后,在巴州城西严公庙乐楼(万年台)演戏十日。清道光年间(—),川戏在巴河沿岸商贾繁荣的白衣、江口、坦溪、兰草、澌岸等地(今平昌县境)普遍流传。通江草池坝街上过街戏楼(万年台)的板壁上,留有“大清同治二年()癸亥仲春月兴隆班在此献艺”的字迹。

川戏的演出都是以班社的形式开展的,自清同治到民国三十八年(—)的近百年时间内,渠河一带的川剧班社,遍布城乡各地。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把戏曲艺人鄙视为“下九流”,被人称戏子,“戏子”要参加袍哥会是不能进“仁”“义”两堂的;出席酒宴不能坐上席,特别是唱旦角的女艺人,受人污辱玩弄,朋友羞于为伍,族人不准其进祠堂,死后不能入祖坟。因此,各种官方史志不准记载“戏班子”的事,致使这种民间艺术史料无存。现能查到的文字资料是自清道光年间()以后,有各县自办或集资办戏班演唱川戏的记载。

通江的兴隆班是已知的县境内最早的戏班,还有五福祥班、恒春班、泰和班、得胜一班、得胜二班、新生俱乐部等。其中五福祥班是川陕交界处的通江空山坝人杨映品创办,因他在该乡五福坝办了五福祥纸厂,又在汉中建了五福祥字号,后来办了人大戏班子,就取名叫“五福祥班”。先在县境内演出,后又在陕西镇巴、西乡、城固、汉中等地献艺。陕地观众对“川班”甚为欢迎,争相邀请。“川班”活跃陕地,享誉秦乡。另一支戏班得胜班,一度时期人强马壮、阵容整齐,演乐人员达到了余人,是建国后通江川剧团的前身。

一般川剧班社外,还有不少玩友班子。玩友班子唱川戏,在通江、南江一般习惯于叫“围鼓班”,戏称“打玩友”,又称“打围鼓”,南江还叫“板凳戏”。它是由川剧演唱者、演奏者围坐在一起,全堂锣鼓管弦,只打唱不表演的一种娱乐形式。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叫“玩友”。玩友班唱板凳戏多在茶馆里进行,泡几碗,放几包烟就开唱。听众为了听川戏就往茶馆里拥。也可在广场、大厅进行。板凳戏除作休闲娱乐外,也供祝贺,如婚嫁、祝寿、贺喜之类。主人敬之以烟、茶,也可款之以酒肴,厚薄不计较。更多的则是江湖朋友作为会客访友的礼节。玩友们几乎全是江湖朋友,青帮师徒,红帮弟兄。

通江县境玩友班社有刘坪乡(铁佛)老郎会、瓦室围鼓班“少兴园”、毛浴玩友班、涪阳老郎会、城关的翠丰社、三溪大同社、以及鹦歌嘴(民胜)、沙溪、永安、泥溪、铁溪、麻石、洪口等等围鼓班。

清末至民国时期,川剧在南江这块土地上十分昌盛发达,老百姓对川剧的兴趣极浓。男女老少、市井平民、名人学者、显宦乡绅,谁都能哼上几句川剧,外地来了川戏的名角名班,他们都要前往观看流连忘返。即便是烂襟襟班子,甚至是脱城隍庙袍服,脱“东狱佬”靴帽,七拼八凑,登台献丑的戏班,人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由于南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外来戏班少,于是县境内自办的戏班就应运而生了。自清末到民国三十八年()外来戏班仅二三个,而南江县境内各乡场先后开办的川戏班竟在10个以上。如光绪二十四年(),县城人称“总舵把子”的袍哥大爷傅东升办的“东升班”;沙河包家岭财主办的“同乐园”;大河口富商李克仁出卖田地一股购置川戏箱子一副,组成“李克仁班”;还有沙河安家山的“合浦园班”、正直张常卿班、长池熊啓荣班等。值得一说的是傅家坝的富绅李雨田开办戏班,人称“李雨田班”。他亲自到成都去购买袍帽戏装,并从外地邀集来一批川剧艺人。他本人能操琴会唱戏,且能布金线织蟒袍。他办戏班全为玩乐而不图赚钱,终将家里财钱耗尽,家业凋零,戏班亦解体。

南江的“玩友”源远流长,晚清()就有了。后来发展到多数场镇都有,有的玩友还取了雅号。县城的“老郎会”“吉祥社”“南薰音乐社”,长池的“民醒乐社”“牖民乐社”,下两的“德育音乐社”,神潭的“醒群音乐社”,赤溪的“集贤班”等等。南江玩友可分为三类:一般玩友只是唱唱板凳戏;另一类玩友则多少有几件衣袍,兴趣来时可登台表演两出戏,人称玩友班子;三类则是能唱会演,能搭班唱戏走南闯北,但他们都并非川剧艺人出身,南江县境办的戏班,就多属此类。

巴州位处川东北的中心地区,川戏历来就比较兴盛。晚清时就建有班社活跃于舞台,清道光二十年(),巴州人孙立品创办“永兴社”;光绪二十八年()鼎山场的关帝庙内川戏”鼎兴社”成立。到了民国时,川剧班社就更多了,城内有“集成班”“畅叙科社”,清江有“荣和班”,渔溪有“慰英社”,三汇有“玉成园”,曾口有“在同音乐社”,恩阳有“大众音乐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下畅叙科社,民国二十五年(),川北一带遭受严重旱灾,仅巴中县病死饿死就达8万余人。巴州城西王爷庙稀饭厂“孤儿院”内收养的孤病幼童就达多人。巴州城袍哥“仁字号”大爷龚祉安和一些富绅共同筹资,从王爷庙稀饭厂“孤儿院”挑选了近40名灾童,在巴州城东南药王庙内办了一个川剧娃娃班。因举办者们均系巴州城内川剧玩友会“畅叙音乐社”成员,故将这个科班定名为“畅叙科班”,出科后又改名“畅叙科社”,并沿袭各地办科班的惯例,将班内所有学生的本名字派一律改成“叙”字。畅叙科社先后到南江、旺苍、广元等县巡回演出,由于小演员们功夫过硬,演一个地方轰动一个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成了巴中川剧团的骨干力量。

同时外地到巴中来演出的戏班特别多,仪陇、南充、阆中、合川、西充、南部、盐亭、渠县等县都有,这些戏班实力雄厚,名演员多,每个演员都技艺纯熟,功底深厚,且台风很好,台上没有任何一点轻率现象,对巴中川剧界的发展起到了模范样板的作用。比如南充的“永庆乐班”由于阵容强大,艺人的技艺高超,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一些川剧“玩友”们对“永庆乐”演员们的唱腔更是羡慕不已。巴州城内的玩友班“地弦金奏”为了学习南充“永庆乐”川戏班的演唱,更名为“乐乐园”。

民国时期,座唱川戏的玩友遍及在巴中县城和各场镇,数量达到数十家之多,城内不完全统计,有15家,基本覆盖了东西南北的主要街道。这些班社先是由富商、帮头、会首、乡绅、文人,以清高自乐而举,继而是富家豪门子弟以跻身乐坛为荣而建。到了民国后期,这些川剧玩友班子差不多都陆续成为专事红白喜事,应世酬俗的吹打演唱班子。

今巴中辖区内的平昌,据资料记载,在清末明初,境内各场镇,川剧戏班演出活动也很频繁,至于玩友座唱更是遍布城乡。平昌人爱看川戏。清朝道光年间,川戏在巴河沿岸商贾繁荣的白衣、江口、坦溪、兰草、澌岸等地普遍流传。

清光绪十年(),白衣乡翰林吴镇,请旨复建被焚的白衣庵场镇庙宇。文昌宫、狮儿坝建成的戏楼落成时,从外地请的川戏班子社10余个莅临庆贺。同唱踩台戏20余天,盛极一时。本地泥龙场、得胜山、澌岸沱、江口镇、雷山场、青龙、双凤等地也组建了不少有名的班社和玩友班子。

班社多,戏楼也就多,明末清初,渠河一带修建的戏楼最多,一般县境内所修建的较大型的祠堂、寺庙、会馆和官绅庭院都建有戏楼。据官方统计,民国三十八年(),巴中县境内戏楼座。平昌得胜就有陈家祠堂、禹王宫、武圣宫、文昌宫数个戏台,恩阳则更多,六座宫庙都有戏台。像平昌雷山这样偏远的乡集也资修建文庙戏楼,当戏楼落成时,乡绅特地邀外地戏班唱了48天踩台戏。

各地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戏楼?为的是适应众多的戏曲班社来演出。由此可见当时的川戏是非常繁盛的。“川班”常年到陕西省境内演出,“陕班”也常到渠河一带演出,在艺术上互相吸收,互相影响。

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戏曲班社的频繁活动,川剧在渠江流域形成了自己的演出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大贺戏,班社每到一地,必先以大贺戏《仙人鸟》为“打炮戏”,以示拜码头,大喜大庆;寿诞戏,亦属大戏范畴,主要是对做寿者恭贺演出,演出节目如吉庆戏《活佛寿》《白玉簪》等;神诞寿戏,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城隍庙中城隍爷的生日演的戏;踩台戏,凡修新戏台,落成之期必接戏班踩台演的戏;打闹台,又名“打头牌”,一般是在演出前为等候观众或地方头面人物而进行演奏,其过程大体是观众开始进入剧场,便由二鼓匠擂击二鼓,之后乐队成员合奏“三吹三打”。

“三吹”即锣鼓中插入三支唢呐曲牌;跳加官,“加官”即升迁之意,跳加官就是恭喜发财升官的一种戏曲舞蹈。川剧戏班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地点,或为一个新戏台“踩台”,或演出时来了贵客、头面人物,都必“跳加官”。登场,俗称“打登场”,是由于演员或其他原因,使正戏不能准时开演的情况下,临时加演的一场戏。习俗还有罚戏、挂红放炮(奖励成功演出),院坝戏、迷信戏、包戏等等。

值得单独记叙的是川陕苏区建立后,川陕省委新剧团创建,随着反“三路”围攻胜利,根据地不断扩大,一部分川剧艺人参加了红军,先抽调了一些充实进了剧团,自然就可以唱川戏了。随着艺人的增多,剧团还专门设了一个“旧剧股”,就是演旧形式的剧(川剧),以示区别“新剧”(话剧,亦称“文明戏”)。特点是因为演员会唱川戏,每晚演出中都要加演几个小川剧;二是对传统川剧的台词进行改变,以适合政治宣传的需要,像《驼子回门》(又名《拜新年》),原剧本的台词是:

驼子唱(胖筒筒调):天上乌云赶乌云,

妻子唱:地下的婆娘跟男人。

驼子唱:人家的男人像男人,

妻子唱:我的男人像瘟神。

驼子唱:行程不觉来得快,

妻子唱:转眼来到自家门。

新剧团“旧剧股”改编后,台词为:

驼子唱:分田分地真喜庆,

妻子唱:夫妻双双去回门。

驼子唱:今年回门为革命,

妻子唱:革命就要当红军。

驼子唱:向岳父岳母来辞行,

妻子唱:你要披红挂彩去当红军。

也有新编部分川剧,如描写刘湘统帅四川各军阀围攻红军,结果被红军打得狼狈不堪,屡战屡败,走投无路,只得投江自杀。道具用的传统戏装,因陋就简,五花八门。

新中国成立后年,按照中央“改人、改戏、改制”政策,各县先后都建起了正规编制川剧团,这一时期是川剧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人员培训、新剧目推出、下乡慰问、交流比赛,还上北京汇报演出,川剧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文化大革命”一来,川剧团的艺术资料和比较有价值的传统戏装,均被全部焚毁,演艺人员被戴上种种政治“帽子”,受到迫害和打击。年,川剧团被撤销,川剧艺人被“扫地出门”,川剧艺术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

时间到了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部分川剧团得到了恢复,蒙冤的川剧艺人得到平反昭雪,川剧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不少乡镇成立了业余川剧团、川剧队或座唱队。最有影响的就是年巴中花丛女子川剧团成立,它是四川全省第一个女子川剧团,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市、州,颇获好评,受到全省、全国各大媒体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