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令人泪目的新闻故事…

“我的儿子活不成了,希望别人能替他好好活下去……”在大石街道观龙家园一还房内,48岁的听力残疾人简先华喃喃自语,身旁的聋哑妻子呆呆地盯着一部智能手机。

一个月以前,他们17岁的独子意外死亡,悲痛万分的夫妇俩却作了一个让所有人“泪目”的决定——捐献儿子器官。而这一决定挽救了6个人的生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另外至少还可让4个人重获健康——这对残疾夫妇这份无私的大爱,让儿子的生命在12个人身上得到延续……

简先华夫妇在器官捐献相关文件上签字、按手印

噩耗

残疾家庭17岁健康独子意外身故,打工一年多,就曾向家中寄了3万多元

8月3日下午,记者跟随合川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简先华家中,尽管儿子简开新已“走”了整整一个月,但夫妇俩显然并未从悲痛的情绪中走出来,两人双眼泛红,接过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的慰问品。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记者环顾了一下四周,虽然算不上家徒四壁,但简单的两室一厅里,一台稍显陈旧的普通冰箱称得上是最值钱的物品了。而这个家庭的特殊,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清贫。

简先华一家是渭沱镇荷叶村人,两年多以前举家搬到了如今大石街道的这套还房里居住。48岁的简先华和78岁的父亲简辉友都是二级听力残疾,只会简单的表达。42岁的妻子伍礼素,是个聋哑人,简先华的姐姐远嫁外地多年,儿子简开新则成为这个家庭唯一健康的成员,也是一家人的希望。

这个家庭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简先华夫妇所种的4亩田地和低保,加起来每月不足元,在亲戚和邻居的帮扶下能够勉强度日。16岁初中毕业后,简开新便到重庆一家工厂,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一年多时间里,简开新辗转了几家工厂,勤奋努力的他,工资也从最初的元每月涨到了元。

简先华夫妇俩十分欣慰,自己的儿子不仅健康帅气,而且善良孝顺,他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寄回了家里让父母补贴家用。一年多以来,他往家里寄了元。眼看着日子慢慢步入正轨,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家庭所有的平静都停留在了年7月2日那一天。

7月2日晚上8点多,上完晚班的简开新骑车在回家的途中与一辆摩托车相撞,当晚医院,经过全力救治,依然没有恢复意识,且生命体征不稳定,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医院后,经过两次评估,简开新达到了脑死亡标准。

获取简开新器官前,协调员及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集体默哀

感动

聋哑夫妇悲痛中决定捐献儿子器官

简开新出事之前,虽然一直往家里寄钱,但简先华夫妇的生活依然节俭到了极致,用邻居的话来说,平时一家人常常都只吃咸菜。夫妇俩有一个愿望,要将钱攒下来留作将来娶媳妇儿用。但儿子去世这个晴天霹雳将所有的希望顷刻间幻灭,没有人能切身体会这对于简先华一家来说是怎样沉重的打击;更没有人能想到,沉浸于巨大的悲痛中无以自拔的两人,作出了捐献儿子器官这样一个决定。

7月4日下午,在亲戚的陪同下,简先华医院与儿子告别。夫妇俩一医院20楼整层楼里回荡,直至2小时后,瘫坐在儿子遗体旁的两人再也无力发声。

又过去了很久,待简先华夫妇俩的情绪稍微缓和后,一直陪伴在两人身边的重庆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李庆,将他们带领至器官捐献宣传栏,尝试着向他们解释什么是器官捐献。这是两人人生中第一次听到器官捐献一词,此时他们还不能完全明白器官捐献是什么意思。经过李庆耐心的解释,以及咨询了他们最为信任的渭沱镇荷叶村村支书杨天华后,两人渐渐明白,捐献器官意味着儿子的器官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可以挽救濒临绝望的生命。

夫妇俩在器官捐献宣传栏前轮番徘徊、沉默、流泪……数小时后,指着器官捐献宣传栏点了点头。

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简先华夫妇留下联系方式

延续

已挽救6条生命,让2人重获光明,剩下器官还可以让4人重获健康,是目前重庆市捐献器官数和救治人数最多的捐献者

7月8日,简先华医院与儿子进行最后的告别。妻子伍礼素把手中的一盒饺子放到了儿子遗体前,简先华哽咽着说:“儿子,今年你17岁,你妈妈给你煮了17个饺子,我们来送你最后一程……”

7月9日早上8点多,在重庆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全程见证下,简开新成功捐献了心脏、肝脏、双肾、双肺,以及一对眼角膜、皮肤、骨骼和遗体。

记者了解到,简开新捐献的器官挽救了6个人的生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此外,其捐献的皮肤、骨骼至少可以让4个人重获健康。这意味着,简开新的生命将在12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他是目前重庆市捐献器官数和救治人数最多的捐献者,同时也成为了我区有记录的第21例器官捐献者。

由于器官捐献对于受捐者实行保密,所以简先华一家并不知道儿子的器官将在哪12个人的身上得到延续,他们来自哪里、姓什么,他都无从知晓。面对记者写在纸上的问题,他只是喃喃自语:“我儿活不成了,他们还可以活,只要他们好好活着就好……”

出事至今一个月,简先华夫妇时常盯着儿子生前使用的手机发呆。儿子其他的物品,按照习俗该烧的都烧了,这部手机是儿子唯一留下来的东西。儿子生前没有洗过一张照片,没有做过一个相框,唯有这部手机里可能存有儿子的照片。留着这部手机,就留住了一份念想,留着这部手机,就留住了有一天解锁手机后与儿子“见面”的希望。

简先华夫妇经常盯着儿子生前使用过的手机发呆记者罗孝琴摄

记者手记一次“艰难”的采访

此次采访简先华一家,对记者来说是一次“艰难”的采访,不仅是因为夫妇俩交流困难,更是因为感动、心痛……各种情绪交织,仿佛每一个提问都是在两人还未结痂的伤口上撒盐,记者甚至不忍心多问一个问题。

整个采访过程中,不擅言辞的简先华大部分时间都沉默着,妻子伍礼素低着头,偶尔呆呆地看着房间内交谈的所有人,她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说不出,双眼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除了他们自己,恐怕没人能完全切身体会这个残疾人家庭失去唯一健康的儿子,这份痛楚到底有多沉重。但或许,我们可以感受在经历丧子之痛的打击中选择捐献器官,这份善良与大爱有多难能可贵。

不过,在邻居穆少碧看来,对于简先华夫妇捐献器官的选择,她并不感到十分意外。在邻居们眼中,简先华一家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一直都是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哪家灯泡坏了会帮忙修,邻居们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只要帮得上,简先华一家都欣然帮助。

在简先华一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那一份善,与学历无关,与见识无关。哪怕身处绝望的沼泽中,我们依然有选择善良的权利与能力。

这个残疾人家庭突然失去儿子这个“顶梁柱”,难以想象接下来的生活将如何开展。对此,渭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简先华一家原本就是建卡贫困户,过去镇上也在对其进行帮扶,今后将一如既往,在政策范围内对其生产、生活给予全力帮扶。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表示,今后将继续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