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有很多个值得纪念的或不同寻常的日子,可能你都了熟于心,但今天这个日子,或许不是每个人都知道。10月17日,也就是今天,是我国的第四个扶贫日。 在我区,贫困人口从年的人到年的人,再到年的人,短短两三年间,骤减的数字背后,离不开一个又一个一往无前的基层扶贫工作者—— 。 。 小沔镇金土村的胡杨,就是其中一个。与不少毕业后到异地服务的大学生村官不同,作为小沔镇引进的本土化人才,金土村就是生她养她的故乡。 金土村是渠江岸边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村庄,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有建卡贫困户户人。通过新建人行便道、整治水库及山坪塘、发展小米花生及格林曼生态农业两大产业、实施危旧房改造等措施,年底,实现整村脱贫“销号”。 整村脱贫“销号”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从此划上了句号,而它只是脱贫攻坚战的开始。如何让所有建卡贫困户脱贫后不再返贫?这同样是一场“硬仗”。 年出生的胡杨是在年1月加入了金土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从那时起,如何让乡亲们不再返贫也成了她不断思考的问题。看到乡亲们逢赶场天时常天不亮就背着几十斤的农产品到镇上去卖,因为各种因素却经常卖不出去,胡杨萌生了电商扶贫的想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里的市民对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也更大,胡杨想利用电商平台帮助乡亲们足不出户把自家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市民手中。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现实比想象的往往要困难得多。鲜少接触互联网的乡亲们,一开始听说胡杨要在村里面帮她们卖农产品,都觉得是天方夜谭:如果卖不脱,岂不是亏了?为了打消乡亲们的后顾之忧,胡杨决定先自己垫资从乡亲们手里收购产品。 产品有了,就是卖出去的问题,起初,她在网上申请了“金窝窝”微店,主要在朋友圈里宣传,但单一的销售路径没有带来可喜的销量,自己垫资从农户家里收集的产品却往往卖不出去。胡杨开始想办法拓宽销售路径,又陆续通过“在村头”平台、网店、五度农场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销售。 销售渠道拓宽了,物流运输同样是一个难题,村里面只能通过邮政进行运输。为了节约物流成本,同时让产品尽快到达消费者手中,对于合川城区的买家,胡杨每周二、周五都会亲自统一送货。即便是这样,初期也会时常遇到消费者的不理解,比如鸡鸭等活物,可能送到买家手中后实际重量会出现轻微的差别,会被误解为缺斤少两,花生等农产品因为是纯天然,品相上不占优势,会被误解为质量不好。遇到这样的问题,胡杨总是要一遍遍耐心解释。 坚持不懈的努力总会换来收获,胡杨帮乡亲们卖的产品越来越丰富,涵盖了土鸡鸭、土鸡蛋、小米花生、脆冠梨、葛粉等十多种农产品,买家也越来越多,除了合川城区,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广东、北京等地都积累了不少“粉丝”。年,销售额达28万元。 为了进一步增加影响力,提高销量,胡杨还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区农委拨款成立了金土村电商服务站,注册了“小沔金窝窝”商标。零设计基础的她还通过自学,为每一种农产品设计了精美的包装。如今,小沔镇金土村电商服务站已成为小沔镇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当“天方夜谭”变成现实的时候,金土村的电商扶贫模式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肯定。在胡杨来不及亲自去乡亲们家里收集产品时,不少乡亲还会主动将产品送到电商服务站,让她帮忙销售,金土村一社的村民胡芳兰就是该电商服务站的常客。家里鸡鸭新下了蛋、地里新出的花生、豆子……她都会第一时间拿到这里来。记者采访当天,她正扛着一袋新米来卖。 胡芳兰告诉记者,过去要卖这些东西,只能在赶场天要么走一个小时的路背到镇上去卖,要么就坐摩托车。摩托车来回二十来块的车费,她实在舍不得。但每次靠背,不仅浪费时间耽误干农活,而且还累得腰酸背痛。自从有了电商服务站,她随时都可以拿到这里,几分钟的路程,同样的价格,实在是方便极了。如今,胡芳兰每年仅靠农产品就可以实现一万多元的收入,而过去自己背到镇上最多只能卖几千元。 金土村的扶贫成果只是我区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胡杨也只是众多基层扶贫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一个又一个的帮扶干部和扶贫工作者放弃了本可以在城里享受光鲜生活的机会,选择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洒向每一寸最需要的土地。他们穿越重重困难、探索思路,为每一个困难群众开拓希望的田野。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让我们一起为千千万万个基层扶贫工作者点赞! 记者罗孝琴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