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便捷的水运交通使这个位于成都西南的临江小城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川滇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最初,他们被限制在沿海、沿江地区的条约口岸,其后,随着西方势力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内陆地区也逐渐向西方传教士开放。年,重庆成为开放口岸,这使得大批西方人进入西南内陆,来自英、美、法等国的内地会、浸礼会、圣公会、美以美会等教会也纷纷来到四川,而乐山便捷的交通使他们很快把这里当作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乐山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乐山这个小小的江城里出现了西方人的身影,美国传教士阿齐柏·亚当斯(ArchibaldAdams)便是其中之一。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后,一方面向中国民众推销他们的宗教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悠久而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倾倒,亚当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的西洋传教士。他在乐山生活了多年,时常用自己的镜头去捕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留下了很多江城旧影。当时北京、上海等地的西方人人数众多,他们拍摄的照片也不计其数,相比之下,乐山的老照片却并不多见,因此,这些百年前的乐山旧影更显得尤其珍贵。 乐山全景(20世纪20年代亚当斯摄) 乐山大佛所在的山顶是唯一可以拍到乐山城全貌的地方,今天很多关于乐山的照片仍然在此取景,亚当斯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现在的乐山市高楼林立,与近百年前的景象迥然相异。上图乐山全景照片清楚地显示了乐山位于岷江和大渡河的交汇处,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照片背面用英文写着“Kiating(嘉定)”,这是乐山自宋代以来的旧称。亚当斯在照片中画了一个“×”,其标注的建筑是乐山老城的西门,他当时的住所就在西门附近。乐山古城修筑于宋代,明清时期又不断修缮。年前的乐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西南小镇,到处都是中式建筑,超过两层高度的寥寥无几,屋顶上铺满黑色的瓦片。高出民居一大截的是雄伟的城墙和城门。在今天的乐山已经很难找到古城的遗迹,不过,亚当斯的照片展示了当时乐山古城的全景。 乐山西城门(亚当斯摄) 乐山西城门是亚当斯最为熟悉的建筑,他几乎每天都会经过此地。照片上出入城门的人络绎不绝、装束各异,有坐着轿子的官宦,有衣着整洁的士绅,也有普通的穷苦百姓。城门上有“瞻峨”二字:“瞻”即抬头向上看,“峨”指高山。因为乐山城西侧地形渐高,站在这里可以仰望高山。在亚当斯的照片中,城墙上有一则引人注目的广告:“胜家公司缝衣机器”。“胜家”乃“Singer”的音译,是美国著名的缝纫机品牌,20世纪20年代,这个公司的产品行销世界,它的广告常常出现在纽约或者巴黎的街头。直到现在,胜家公司仍然是缝纫机市场的绝对主力。不过,它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西南小城乐山仍不免令人惊讶。可见,西方科技与文化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何种程度。 乐山大佛(亚当斯摄) 每一个来到乐山的西方人都不得不为大佛的雄伟壮丽而折服。英国人阿绮波德·立德夫人在年来到乐山,她在那本著名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写道:“这里已经很美了,城墙以内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绿色的花荫,这里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四周群山环抱,江中还有葱绿的小岛、红色的砂石山,更不用提悬崖上刻出的巨大佛像”。乐山的古迹也同样是亚当斯最喜欢去的地方。这张乐山大佛的头部照片(见上图)为我们还原了近百年前大佛的本来面目。亚当斯在照片背后写道:“整个佛像为红色砂岩,一直延伸到江边。人们不时会将上面长出的灌木除掉,佛像面部为白色。照片中佛像头顶站立一人。大约雕刻于—年”。乐山大佛的面部在年遭到了四川军阀杨森部下的炮击,损毁严重,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梁思成在他的《佛像的历史》一书中表达了惋惜之情。亚当斯的这张照片为我们保存了大佛面部遭破坏之前的原貌,因此十分珍贵。 灵宝塔是乐山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耸立于凌云寺后的灵宝峰之巅,而凌云寺前即是大佛所在。据说,在三江汇流处修建此塔是作为航船的标志,以提醒船工的注意,帮助他们安全渡过急流险滩。这座古塔是亚当斯喜爱拍摄的景物之一,他留下了多张有关该塔的照片。 亚当斯很喜欢旅行,更喜欢四处拍照。他通常雇用一艘极为普通的小渔船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但船上的一面美国国旗却颇为醒目,告诫过往行人或船只,这条船上的乘客与众不同。不仅如此,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中国政府还专门派人担任他的警卫。这些都表明,即便清政府已被推翻,但西方人在中国仍享有特权。不过,亚当斯所生活的那个时期,也正是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各种排外浪潮此起彼伏。四川人民也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洋教斗争。为安全计,亚当斯也不得不有所戒备。 亚当斯雇用的小船(亚当斯摄) 江中小岛及张网捕鱼的情景(亚当斯摄) 江城居民以船为生,亚当斯拍摄了很多乐山居民的江上生活。这张张网捕鱼的照片深得亚当斯的喜爱,他把它制作成明信片邮寄给很多外国朋友。他还曾尝试以手绘的办法将这张黑白照片改为彩色。照片中一位渔民的衣服已经被他涂上了红色。在彩色胶卷发明之前,为黑白照片手绘上色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过,由于颇费人工,通常都是选择拍摄较好、较为重要的黑白照片来进行上色。 “玩伴”(亚当斯摄) 这张以“玩伴”为题的合影,是亚当斯照片中最令人爱不释手的一张。一中一外,两个可爱的小朋友亲密无间地玩耍。在孩子心中,永远只有纯洁和天真,他们不会像大人们那样卷入各种利益的纷争。 这大概正是亚当斯拍摄这张照片所要传递的信息,他希望中国人和外国人能和睦相处,就像这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从衣着来看,中国小孩显然来自士绅家庭,而那位外国小孩则应该是西方传教士的孩子。 亚当斯在乐山生活了多年,对乐山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他的相机记录了他在乐山的活动,也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江城乐山。今天,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里保存着亚当斯写给美国教会总部的报告。每一年他都将乐山的传教情况向总部进行汇报。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亚当斯的一些做法并没有得到当地民众的理解。与年度报告一起寄到美国的还有乐山的照片,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正是通过这些影像才了解到中国西南的这个临江小城。 ⊙本文选自《地图》杂志,内容有所删减,版权归《地图》杂志所有 分享多彩世界传播地图文化理念地图杂志合作or投稿邮箱:dituzazhi sinoma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