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如其来的喜报 年盛夏的某一天,在重庆原合川师范学校里,教室里学生们擦掉头上的汗珠,眼睛一直盯着站在教室讲台的老师,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 而与此同时,由于修撰《合川县志》的需要,校长王爵英还在学校的档案馆里查着资料,不过正当他干的起劲时候却突然停了下来。 因为他发现了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而上面记载的名字是蒋诚,他这时才想起来,这个人因为至今没有找到,所以这份喜报就一直在档案馆里放着没有找到主。 那么,这份喜报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出去呢? 校长王爵英低下头,闭上眼睛,左手拖住右胳膊肘,右手则放在额头上,好像在慢慢地回忆着什么。 “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叫蒋启鹏,他们是同姓,会不会有点什么关系?” 他想起来,蒋启鹏住在隆兴乡,但是蒋诚的地址信息却是兴隆乡,他突然抬起头,用手指打了一个响指,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当时的工作人员把“隆兴乡”错写成“兴隆乡”了呢? 随后,他又想起:蒋启鹏好像还有一个哥哥就叫“蒋诚”,校长王爵英心想这事应该八九不离十了。于是他去相关单位,经过多方求证和核实,也耗费了很长时间,终于证实了这个蒋诚便是隐姓埋名36年,曾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一等功的功臣蒋诚。 原来当时还真是因为工作人员写错了地名,而导致这个喜报没能够发出去。于是,在后来校长王爵英立即派人将这份喜报送到蒋诚的家里。 蒋诚的家住在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村上的某一路道边上,所以送喜报的人一经打听很快便找到了。 一眼望去:看到了一栋两层高的砖房,一楼的砖看样子也有年头,前面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种了很多蔬菜,还有一堆农具,而此时一个老头正弯着腰摆弄着什么,他满脸风霜,行动迟缓,大概有60岁左右的样子。 差不多了,这个人应该就是蒋诚老先生。 “你好,您是蒋诚老先生吧?”送喜报的人大声地说。蒋诚听到后,直起身看了一眼,并回复道:“嗯,您是?” 送报人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后,蒋诚便将送报人请进屋。 进屋后,发现蒋老人家屋子里的墙壁早已斑驳,屋子里还有一张桌子,但是磨损严重,早已经看不出原色是什么,拐杖也是不知道用塑料绳反复缠了多少遍...... 送喜报的人看到这一幕先是愣了愣,不过很快恢复过来,然后将带在身上的那份喜报递给了蒋诚。 不过蒋诚接过喜报,并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对自己曾经立下的功劳进行过多解释,而是转身将喜报放到抽屉里锁了起来,这让来人,还有他的家人十分惊讶。 来人是惊讶于他的过于低调,而家人则是惊讶于他的“隐瞒”,因为他们一直没听说过这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老人,居然是立过战功的大功臣。 当时找到蒋诚的时候,他已经是60岁了,从离开军队以后,已经过去36年,他一直隐姓埋名过着平淡的生活,尽管自己家境不富裕,但是从来没有向党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二、为了大集体,牺牲自身利益 其实蒋诚退伍之后,家里的经济一直不太宽裕,与他的品行是有关系的,他这个人在整体利益面前,往往会牺牲个人利益,成全整个大集体,这是他从军队里带出来的责任感。 也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肩负了本不应该他负担的一些东西。 年的一个冬天。 蒋诚的儿子蒋明辉正常下班回家,到家进门后,看到父亲一直坐在凳子上,一言不发,默默地低着头,似乎有什么心事儿。 父亲想得入神,也没有发现他进屋,直到蒋明辉“咳嗽”了一声,他才注意到儿子回来了。看到儿子回来,他从凳子上立马站了起来,好像要说什么,不过话到嘴边又塞回去了。 蒋明辉意识到,父亲有点不对劲。与父亲相处很久,蒋明辉很了解父亲的性格,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这次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所以蒋明辉立马问道:“发生什么事儿了?” 于是蒋诚非常小声地询问道:“你现在有多少钱?” 蒋明辉听到蒋诚的话后,其实内心有一丝疑惑。自己父亲前几年,一直忙碌于修建道路,确实需要钱,但现在道路早已竣工,他心想:父亲要钱做什么? 身为一家之主,蒋诚一向很严厉,看到蒋诚故意躲避自己的眼神,蒋明辉有一些不习惯,因为他很少看到父亲这样的一面。 于是蒋明辉再次追问蒋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蒋诚则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当年修路的钱,是我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 听到父亲的解释后,蒋明辉心头一沉,眉头紧皱,他已经明白了一切。不过他没有立即回复父亲,而是陷入了沉思。 此时两人都没有说话,空气中弥漫着凝重的气息,顿时屋子里的空气也好似安静了下来,甚至还能清楚地听见炉子里燃火的声音。 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年,政府决定修建一条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马路,而蒋诚以前有过这方面修建技术的经验,所以便主动请缨带头修建道路。 当时那个年代,没有包工程,包工头这种说法,带头修路的人是没有工资的,而且干活的人大多就是村子里的人,干活的人虽有工资,但是也不多/通俗点说,这其实是真正的“用之于民,也取之于民”。 不过路程修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钱了。 但村民们也不可能白干活啊,大家受苦受累的,就想能挣点钱养家糊口。 现在没钱了,决定不干了,想回家种地,于是村民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工具,对蒋诚说道:“蒋哥,这活不能干了,我们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看到大家的争论,蒋诚陷入沉思。 随后他从兜里掏出了一根烟猛吸了起来,而且还一连吸了3根。村民们看到有些惊讶,因为一直以来蒋诚是不碰烟的,此时他这样的确是有些反常。 而在用力吸完最后一口烟,蒋诚将烟头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说道:“大家继续干,钱我来想办法......” 蒋诚在村民中向来说话都是有分量的,并且从不食言,村民们对他也非常信任,所以很快便重新捡起了工具干起了活。 后来在思考了很久后,蒋明辉直接地问了一句:“贷了有多少?” “我贷了多元......” 停顿了一下后,蒋诚又继续说道:“加上利息的话,大概多元。” “多元?” 蒋明辉有些难以置信,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没想到父亲竟会为了这事,欠下这么多钱。或许在现在,这些钱还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笔钱完全是一笔巨款,至少对他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是这样。 蒋明辉从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有3年了,平时生活上省吃俭用也攒下了点钱,不过也只有多元,而父亲的负债却是他自己的存款的2倍还要多。 父子俩再次陷入了沉默。 不久后,蒋明辉淡淡地说道:“父债子还。” 他心想,父亲是为了修路而欠下的钱,也是做好事,想到这他也有一些欣慰,他为父亲的热心肠感到高兴,也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父亲度过难关。 之后,蒋明辉更加努力工作,生活上也更加的节俭,为了还掉这笔贷款,他还不惜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主动去住集体宿舍,最后终于将这笔贷款还上了。 时至今日,蒋明辉已经51岁了。 在回忆父亲时说:“当时,这件事儿,差点把我压垮了......为了还这笔贷款,我也差点没有结成婚......” 说道这的时候,从他的眼里能感受到一丝丝的痛苦,但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三、抗美援朝一等功臣 蒋诚出生于重庆一个小村庄,从小家里就比较贫穷,一直都跟父母,兄嫂,弟弟,侄子生活在一起。家里仅有两亩地,两间房,还有一头牛...... 虽然看上去还不错,但毕竟是“狼多肉少”,这怎么能养活得了一家七口人呢?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受制于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他甚至曾在大街上乞讨过,也曾在别人家里打过短工。 正是凭借着这份经历,蒋诚的身上很早就体现出了他那个年纪不该具备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漫天的鞭炮声中,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尽管当时的他只有21岁,但从军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 ——毕竟他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在战乱中度过,他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所以他期望和平,更想一直守护着和平。 年,也就是他参军的第二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所在的部队是第12军。 年3月,蒋诚还只有23岁,因为表现不错,他很快被提升为机炮副班长。年10月,他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并担任重机枪手。 上甘岭战役,又称三角山战役,这是根据上甘岭的地形而起名,.9高地呈V形,又有点像三角形,分别是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的两条上梁构成,共分为十二个阵地。 而蒋诚所在部队在.7高地,此处地形也很奇特,南北相对,像是骆驼的驼峰,敌军在南山,而志愿军则守在北山。 这场战役非常激烈,同时伤亡人数也十分令人震撼! ——上甘岭战役中的炮火的密度高,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规模庞大,持续时间长,伤亡人数高。根据资料显示,我方志愿军伤亡人数高达人,则敌军伤亡人数高达1万多人。 在上甘岭战役中,也产生了很多的英雄,而蒋诚便是其中的一个。 战争共持续了11天,战场犹如血池,漫山遍野都被溅上鲜红色的血。 而在第四天,蒋诚所在的高地陷入了危机,持续地作战,坑道内的战士们已经是精疲力尽,仅剩24人,而且更惨的是这几天几乎粮尽水尽,这样下去即便是不战死,战士们也迟早会体力透支,无法继续作战。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此时,“轰”得一声炮火声,响彻整个战场,天空中似乎已经变成了血红色,整个战场被一种死亡的气息给笼罩着。 蒋诚迅速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少战友已经牺牲了,场面惨不忍睹,看着他们慢慢倒下的尸体,蒋诚悲痛欲绝。 但他绝不能就这样倒下,他必须将悲愤化为力量,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仇,这是他的职责。 于是他重燃起斗志,将机枪架在头上,向四周胡乱一顿扫射...... 此时,忽然再“砰”的一声巨响,蒋诚被炮弹爆炸产生的力量狠狠地撞击到了,他的耳朵被震得有些失聪,脑袋“翁”得一下,差点晕了过去。 不过无法忍受的疼痛感让他迅速清醒了过来——原来炮弹爆炸,弹片高速旋转,一下子砸到了他的肚子,他的肚子被坚硬的弹片无情地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蒋诚疼痛难忍,大声地叫喊着,鲜血四溅,只见一堆东西从那个口子里流了出来,原来是肚子里的肠子...... 尽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伤口流出来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全身,甚至连视线都变得模糊起来,但蒋诚还是没有放下手里的武器,依然朝着敌人疯狂地扫射。 “黄继光曾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我这点痛算什么?” 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了很多的人,黄继光也是死在这个战场上,在蒋诚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黄继光当时壮烈牺牲的场面,而他也是亲眼看过黄继光英雄牺牲全过程的。 黄继光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蒋诚,他一直是以黄继光为榜样。 据后来蒋诚回忆:“(冒着枪林弹雨)飞机在我头顶上时,我就把枪对准头顶上打;飞机在我斜上方时,我就把枪对准斜上方打……” 最后,精疲力竭的蒋诚,已经被疼痛所麻痹了,这时他举起重机枪朝着天空一顿疯狂扫射,竟然奇迹般击毁了敌人一架飞机,更有歼敌四百余人,击毁敌人重机枪一挺的壮举。 四、低调的战斗英雄 年,朝鲜战争结束,蒋诚也随着部队回国,随后接到了一个修建营房的任务,期间由于表现不错,还荣获了三等功。 不过在年,在军队表现一直良好的蒋诚复员返乡了。 而当时蒋诚的返乡也算是支持国家政策——毕竟仗已经打完了,不需要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了,留下只会给国家增加负担,而返乡从事生产,则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返乡后,他这个在战场上生死无惧的战斗英雄,却心甘情愿地重新成为了一个农民,一直过着十分平淡的生活,平淡得让人看不来他曾经是一名在朝鲜战争中获得一等功的英雄。 他也从未向别人提起过他取过荣誉的事儿,毕竟就连他的家人都知之甚少。 蒋明辉回忆父亲时说道:“我的父亲性格很好,平时话很少,我们只知道他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是从来不知道他曾立过这么大的功,爸爸性格好,话很少......” 若没有那份送来的喜报,大家也不可能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位默默无闻,为国家做出如此贡献的人。 其实对于名利,他是不争的,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建设家乡,为国家继续作出贡献。 所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时,他还主动去当过民兵,也建过铁路,基本哪里需要人手,他便会往哪里跑。 年,他又成为了一名养蚕技术员——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而且干得非常不错,以至于不少村民也跟随他的步伐,也干起了养蚕。 据他妻子回忆:“当时为了能让村民们共同富裕,他几乎天天走家串户,为村民们普及养蚕的一些技术,甚至有时候忙着摸黑走路,还踢翻了脚趾盖。” 在他的眼里,永远都只有集体,国家,没有他自己...... 整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又或是为村民提高养蚕技术指导,这也让他无法顾及到他的家人,家里人几乎每天都难得看到他的身影。 因此在儿子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尽管家人的埋怨越来越多,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自己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过等到他的两个儿子长大后,懂事后,也慢慢理解了父亲的苦心。 而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儿子蒋仁军也追随父亲的脚步,在年参军了。 大儿子蒋仁军回忆起父亲说:“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莫给国家添麻烦。” 蒋诚的故事,后来随着喜报的被发掘,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晓,也有很多记者闻风赶来采访老英雄,每次被问到“在战场的时候,您害怕吗?”这样的问题之时,他总会激动地说:“不害怕,怕什么,敌人越多我越兴奋。” 至今,老兵蒋诚已经年过90了,年7月31日,《重庆日报》还报道了蒋诚老先生的英雄事迹,题目是“传奇老兵,永不退色,上甘岭战役一等功臣蒋诚,用鲜血和无悔诠释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这是对蒋诚过去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像蒋诚一样无私奉献的革命老兵的高度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