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藏族按地域和方言分为卫藏、安多和康巴区 藏语对居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阿里地区:兑巴 前藏地区:卫巴 后藏地区:藏巴 藏东川西:康巴 青海甘南:安多哇 所有藏区又统一自称“博巴” (博就是蕃,即吐蕃人) 藏族除传统三大区外,还有几个特殊支系 加绒工布白马华锐卓仓夏尔巴 (药草台景区药草台寺 卓仓之声)▼ 历史还得从吐蕃王朝(公元年)说起 吐蕃是现代藏民族最重要最核心的先民 从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开始 吐蕃进入奴隶社会 到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国力大为增强 松赞干布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有突厥、青海吐谷浑、大唐与之抗衡 芒松芒赞时期公元年大败吐谷浑 立国余年的吐谷浑国随之陷灭 自此 吐蕃与唐朝之间的缓冲地带消失 安史之乱期间双方摩擦不断 致使鄯州(乐都)唐军的军事战果随之化为乌有 公元年卓仓地区陷于吐蕃 至此 宗喀和卓仓地区纳入吐蕃版图 由吐蕃直接统治达百年之久 此后吐蕃军队和部落如潮水般涌入河湟地区 到吐蕃统治中晚期 卓仓地区几乎没有诸羌和鲜卑吐谷浑人的踪影 社会生活习俗随之吐蕃化 藏文化成为河湟流域主流文化 与此同时安多藏族分布格局初步形成 吐蕃以一个统一的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 (瞿昙寺佛塔瞿昙寺,图李新)▼公元9世纪 吐蕃赞普朗达玛推行禁佛政策 此事件对卓仓地区影响深远 朗达玛禁佛原因一般认为是 祖上大兴佛教重用僧人并给予政权 导致掌权僧人威胁王室集权 故而引发灭佛运动 朗达玛禁佛运动给藏传佛教带来极大创伤 朗达玛原名“达玛” 佛教徒在其名前面加一个“朗”字(“朗”意为牛) 认为朗达玛是牛魔王转世 以示对他的反感 (唐卡画朗达玛灭佛百度百科)▼朗达玛禁佛后大批僧人及家人外逃 一部分来到卓仓地区 其中包括藏传佛教最知名的“三贤者” 三贤哲和其他逃亡僧人的弘法活动 迎来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蓬勃兴起 这些逃亡僧人带来了大批藏传佛教经典 使藏传佛教在卓仓地区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多麦(安多)卓仓地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展 做出重要贡献 其宗教地位在当时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朗达玛禁佛后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各自为政 鄯州(乐都)等地随之归唐 但宗喀卓仓一带的吐蕃人并未迁走 他们脱离了吐蕃王朝成为大唐帝国的臣民 唐亡后宗喀卓仓地区的吐蕃部落先后归附 后梁后唐后晋和后周等小王朝 直至北宋 唃(gu)厮啰时期 公元十世纪上半叶至11世纪初 在河湟地区出现了一些较大的部落联盟 并最终形成了以唃厮啰为首的青塘藏族政权(又称宗喀政权) (很多学者坚信唃厮啰就是格萨尔王的原型,或者是原型之一,图为格萨尔唐卡画)▼唃厮啰 (公元-年) 唃厮啰本名齐南凌温 此人有众多头衔 他是吐蕃王朝赞普朗达玛五世孙赤德后人 北宋青海东部黄水流域藏族首领首领 唃厮啰政权及其青唐城(今西宁)创建者 此外他还被认为是格萨尔原型之一 卓仓地区作为角厮罗政权的发祥地 对这一政权的贡献尤为巨大 卓仓地区人心向背关乎角厮罗政权的存亡 在近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卓仓地区藏人与角厮罗政权共起波澜 角厮罗政权在蒸蒸日上之时 生活在其核心地区的卓仓藏人也迎来了春天 从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向农牧结合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改变了卓仓地区物资较为匮乏的状态 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空前提高 公元11世纪末雄踞西北的角厮罗政权由盛转衰 卓仓经济和文化也随之江河日下 公元年唃厮啰政权灭亡 卓仓地区随之陷入生存困境 唃厮啰是宋代西北河湟吐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不仅对宗喀河湟地区藏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效果 而且对藏汉两族人民及其他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 促进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不得不说唃厮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湟乃至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 本期将重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