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1日晚,本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很荣幸地邀请到来自台湾的中兴大学助理教授游逸飞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洪丽珠博士和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在葭南茶室进行了以“台湾青年学人与中国史研究——兼与川大学子对谈”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漫谈。 论坛开始,论坛副秘书长邹家兴简要介绍了两位嘉宾,并对到场的嘉宾和同学们表示欢迎,并宣布沙龙对谈开始。 游逸飞博士分享了他的学术成长历程以及在两岸三地的考察和游学经历。他首先指出,台湾大学的秦汉史研究,比较注重跟先秦史的贯串,即将先秦秦汉连贯起来考察,同时,近年还比较重视对出土文献资料研读和利用,自己的学术成长历程就体现了这两个特点。 他重点叙述了在台湾大学跟邢义田先生研修硕士、博士的一些经历和心得。他介绍了在读书期间参与的“四分溪”简牍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是在邢义田先生主持和指导下,深入研读出土的秦汉简牍资料,曾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研读对象,并有三位同门据以撰写了硕士论文。 游逸飞博士提到在研修硕士的期间曾经担任多门课程助教,认为担任助教是开拓学术视野、训练学术能力的良好方式。在谈到修读博士及撰写博士论文时,他以自己汲取严耕望关于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研究成果为例,指出选取学术问题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某一学术问题要有更深一层的探索,既要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进行反思,也要紧密结合新见资料作细致的个案研究。 游逸飞博士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研习会”的情况。该会由包括游逸飞博士在内的四位青年学者联合创办,至今已经在两岸三地及海外的不同高校和相关学术机构进行了五十多场。研习会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跨地域、跨学科及跨断代的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古代中国研究的进展。 游逸飞博士最后分享了自己跟随邢义田先生或独立在山东、江苏、湖南等地的学术考察经历,考察内容包括观摩出土文物、石刻、出土简牍等等。他指出,实地考察对于学术研究大有益处,自己有一部分论文的撰写即跟考察的收获密切相关。 洪丽珠博士也讲述自己追随萧启庆先生研修蒙元史的经历。她提到,萧启庆先生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学生非常关心,并利用自身的学术经费,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学术课题,承担相应的学术工作。这些学术经历对于自己学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效用。 当然,由于在台湾修习蒙元史的人很少,洪丽珠博士在读书期间也遇到一些困境。比如,在参加读书及史料研读活动时,由于缺乏蒙元史的专门读书会,她只能去参加宋代史料的读书会。在读书会包容的环境中,她也选择了一些元早期(在年代上与晚宋有交叉)的文集来研读,对于宋、元研究者双方来说,史料上互相启发的效果明显。 两位嘉宾都提到,在修读硕博士的期间,适当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或承担一些学术工作,对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具有一定的效益。这些经历能促使自己增长许多学术知识,开拓学术视野,修炼学术思维。 接下来,来自四川大学的三位博士研究生陶佳玮、刘欢和庞政分别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观察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先秦史、边疆民族史、考古学等方向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情况及特征,并就治学路径、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和两位嘉宾进行了交流。在场的部分同学也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