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四十、作者:栾义科 

男,天津人,曾在《天津日报》《故事会》《齐鲁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文一百多篇,多次在全国诗文比赛中获奖。

栾义科 父亲

父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如今也是三个孩子的姥爷。父亲像极了他的父亲,而我又禀承了他的性格,彼此倔强耿直地像块钢铁。我们之间因为血脉相连,又在冥冥之感到一种潜在宿因的力量,于是我常觉得他就是我未来的影子。

生命是百代过客的传承,过往的事情在岁月的光影中漾起了一圈圈涟漪。父亲越来越老了,于是一种沧桑遽然俘获了我,也让我终于肯愿意放下矜持去聆听他,包容他。

如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已将父亲往昔遭受的波折与苦难消弥遁隐了,他变得乐于知命,生活安足与单纯。父亲在我笔端的形象日渐清晰起来,我也曾很多次在父子之间的谦恭之中游走文字,觉得异常珍贵。我因他对我的放纵与包容而心怀感激,并为我们之间曾经的对垒与固执而赧颜愧疚。

每次回到小村,看到父亲对硕子流露出老牛舐犊般的眸情,他虽极少言语但又一味地纵着儿子,于笨拙中透着可爱,一股暖流便如泓泉般汩汩流出,滋润我心。这久违的情愫仿佛是我自以为缺失过的深爱延续,来的不早不迟。

其实父亲骨子里是善感的。就如老子《道德经》所言人之生也柔弱。我记得父亲有过两次落泪,这些在一些小事中不期而至,让我觉得难以意料。

十二岁那年,父亲的落泪我记得颇深。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父亲静静地守在我身边,像一尊雕塑。这时门被推开,大姐进来了。她刚从卫校放假回来,见到了父亲与我,便不可抑制地哭了起来。或许这触动了父亲的敏感,或许他也真的感到了窘困与疲累,我们三人就这样抱在一起痛快地哭了一场。

父亲第二次落泪是到高中看我时见到的。三姐从学校过来看我,见到我发烧厉害,嘴唇泛起了一层白,便疼惜地告诉了家人。那天我刚从宿舍走出,就碰见了等待了很久的父亲,我不禁感到诧异。

他见到我的样子不由地揉了几下眼窝,眼晴透出了红涩。我见状问他怎么了?心里在想是不是奶奶老了,他来寻我回去?父亲说没事,他只是来城里办事路过顺便看看我。我便不再问,却笑着他内心的纤弱,以一颗少年不谙世事的心揣度着他的情感。

待我大学几年乃至毕业后,我们都己陆续成家,生儿育女,家境逐渐殷实,但他却是不肯安闲的,他虽并不精于人情事往,但却依然吃惯了苦。他与母亲侍弄着十亩田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这片土地再也割舍不开。而我却对农活是生疏的,因为这些年作为最小的孩子,我一向是被骄纵惯了的。

近几年,父亲在农闲时又断续地给工厂、单位看门。他与母亲秉着传统的思想,觉得所有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儿子,继而为了孙子都能过得更好,在自己还能动得了的时候就别拖累子女。年在上班的途中,他先后被两辆车撞倒,车子乘着夜色都逃逸了,只留下不省人事的父亲,在一个小时后幸得有人报警。他受伤严重,身上十余处骨折,输了元的血,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体内架起了钢板。但他却是极少言语,忍着不去喊痛,倔强地像块木头。

之后,他艰难地像孩子一样蹒跚学步,竟也慢慢地恢复起来。这场车祸险些夺去了他的生命,就如三十年前他在煤矿塌方,被掩埋几天后被救活一样,幸免于难。他两次在一度瘫痪后又重新站起,展示着生命的韧性与不屈。

如今,父亲常常喜欢静默地坐在天井里抽烟,如一个思考者。那一刻我觉得岁月仿佛已经沉淀下来,不再遥远。

四十一、作者:燕超

网名关山月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第三届签约作家。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余篇,全国各级征文大赛获奖50余次。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另有作品入选诗歌选集20余种。

怀念父亲(组诗)

燕超

残 梦

父亲,在另一个世界

一定十分想念我,惦记家人

他从黑色的像框,走来

目光的慈祥,让我涌动伤感的茫然

灵魂的私语,隐藏在黑暗的微光

月色清冷,把他瘦瘦的身影拉长

梦醒时分。滚烫的泪水

早已泛滥成一场春天的雨水

父亲的背影,隐约成一条泥土小道

向着故乡的方向走去

远了,远了,父亲迈过熟悉的河流

我看见,枯草萌动的声音渐渐泛绿

朝向柏山的坟茔,顶着漫天雾气

正慢慢在田野升起

清明时节

麦田疯长,无边无际

一方土堆,从油绿色的缝隙隆起

麦浪覆盖了膝盖,麦香超越了头顶

母亲的黑发,苍白了

父亲的拐杖,入土了

我,搀扶着母亲

去给另一个世界的父亲上坟

他,坚挺的骨骼古铜的肌肤被一垄土地收留

我,离开家乡在外奔波流浪

生与死,我和父亲之间

只是隔着,一帘清明雨的距离

清明祭父

清明雨呢抬头问天

苍穹阴郁着表情静寂无声

老坟茔方向的冷风

向伪装的皮肤袭过来

也许无法识别是否是归人

撩动衣角纠缠一点儿呛鼻的尘土

泪水滚烫

清明雨涨满了眼眶

稀薄的雾气混合着麦田起伏的青色

湿透的亮光渐渐逼近

一一此时啊我真的无路可退

身后的故乡

如内心深处拉长的身影

陌生而熟悉

  二

麦茬地又绿成了麦田

一头沉的生活父亲早已习惯

恰如熟练夹在食指中指的卷烟

绿色的邮电车帆布报兜

瘦削的镰刀锃亮锄头

伴了他一辈子

退休了自行车归公上缴

镰刀锄头依然挂在檐下搁在墙角

现在的父亲

守着我的祖母他的母亲

两个土堆紧挨着

可以随时拉家常话

是的走向麦田深处的坟地

要穿行被堂哥照料的田垄

深一下浅一下

毕竟是当年父亲耕作而出的

稀疏而密实的麦地

还是能容纳下

我的脚步足音的

一室苍白

燕超

当我走进这个院落的时候,心中不由地怅然起来。

这是个幽静而整洁的院子。六层楼坐北朝南临河而建,白颜色,十分醒目。曲径蜿蜒,完全被满院子的绿色植被包围,显得静寂寥廓。医院医生、护士脚步匆匆,在重复做着自己的日常工作。病人很少下楼,他们大都在楼上康复理疗室里接受治疗,上上下下的病人家属,脸上几乎没有笑意,带着淡淡的哀怨神色。这里的日子,单调而毫无生机,从楼上窗户传来的呻吟和低沉的哀嚎声,使这里的空气仿佛凝固而不流动。一切的虚无和暗淡,好像时时刻刻重压在心头。

医院的后院,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我曾经来过,我曾经在这里陪伴自己的父亲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

十年前,我还在乡下工作。每到周末回家,父亲总是面带微笑,站在小院的门楼下,手里攥着一叠报纸,在我眼前轻轻一晃:“‘豆腐块’又在报上登出来了,不错不错,继续努力。”然后,他冲着厨房喊:“儿子回来了,改善伙食!”母亲忙不迭地端出可口的饭菜,放到堂屋的餐桌上。我心头热乎乎的,仿佛又回到从前上中学时,回家时享受父母无限关爱的情景。从小到大,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家庭中,自己的点滴成长,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爱怜啊!

在父亲的眼中,自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当我写入党申请书时,父亲帮我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最后他说:“作为一个老党员,我希望你善待自我,脚踏实地搞好本职工作,做一个实在人,大好人。”也许,当时我并不明白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真正懂得,一位在邮政战线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的情怀:平凡、无闻、爱岗、敬业。在这个趋向功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需要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默默的自律和行动啊!我发自内心地感谢父亲,他的话,深深镌刻在心底,才不让我在生活中迷失方向——巨大的成功谈不上,但生活充实,有所收获,并能自得其乐。

0年春,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重压在了全家人的心头:父亲被确诊为肺癌!那片阴云厚重而让人窒息。父亲入院接受治疗,住进了医院后院的白楼。父亲一夜之间,脸色苍老了许多,额头的皱纹撕裂开来,深深的如同堑壕。他躺在白色病房里白色的病床上,紧闭双眼,一声不吭。输液瓶“嘀嘀答答”哀叹着,屋里一片死寂。望着满屋的苍白,全家人眼中的泪水流干了。我的心中在淌着无助而哀怨的血,我的眼前一片迷茫。

那些日子,我的生命中没有阳光和雨露,有的只是阴霾和灰暗。

对于这个原本幸福安宁的普通家庭而言,父亲的病痛意味着什么?

母亲眼角的泪花,已经写清楚了答案。母亲照料父亲,父亲有时沉默不语,有时烦乱不堪,他发脾气,冲着母亲,母亲默默承受,没人时候一个人抹眼泪。我们姐弟想分担父母的忧愁,可又无能为力!

世上所有的东西,一切的美好,能代替亲情吗?

世上所有的语言,一切的话语,有时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浑浑噩噩的日子,剪不断理还乱。伫立窗前,看沿河两岸,雕栏玉砌,红砖铺地,那旖旎的风光,黯淡无神。满河的河水,在医院后墙折了个大弯,碧波荡漾,水鸟飞翔。我的思绪在窗外的风声中颤抖,就如同岸边的白杨数的枝叶,摇曳、翻腾、舞动。

“好好过日子……”这是父亲临终的话语,微弱无力,带着对尘世的眷恋,对命运的叹惜和亲人的叮咛。

窗外,秋风秋雨混合在一起,呜咽着、哭泣着。室内,四壁一片苍白,辉映着满脸的泪痕和哭泣。

父亲走了,走过60余载春秋的身躯,滚烫的体温慢慢下降,直至冰冷;父亲走了,他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浮动……他操劳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带领全家从乡村走向城市,培养我们姐弟三人成人工作成家。他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坚韧、努力、上进、追寻。”

我感谢父亲,他给了我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我感谢父亲,他教会我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生活!

父亲,愿您的魂灵在世界的尽头,在遥远的天国安息、快乐!父亲,愿您的笑容在另一个世界永恒而灿烂!

逝者远去,生者如何?在蔓延的绿色丛林中,当我走进这个院落的时候,心中不由地想起了父亲,不由地把人生的意义苦苦思索……

四十二、作者:欧隆国

男年生于华蓥山区,初中毕业投身社会,4年加入重庆作家协会,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作品曾获《小说选刊》《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征文奖。

父亲进城

欧隆国

入冬以后,故乡开始下雪了,山里进入农闲时节,父亲终于肯答应进城小住几天。

一生勤劳惯了的父亲,总是闲不下来。我们兄妹每天忙着工作,也没有多少时间回老家去看望,只有闲下的时候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每次叫父亲进城来住些日子,父亲总是说地里的庄稼要施肥锄草,院里的鸡鸭没人看管,有那么多事情让他难以走出家门。

那天父亲一早就来到村头公路上,在寒风中等了半小时才赶上每天上午只有一班到镇上的农客,然后又在镇上候车,等他到城里后再乘坐公交车到我家附近的公交车站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我赶到站台接他,看到他从车里走下来,一手提着鸡鸭,另一只手提着一只鼓鼓的麻袋,里面装着腊肉、山药、核桃等土特产,父亲恨不得把家搬来。

以前父亲来城里,都是我下厨房把父亲从老家带来的土鸡红烧,老鸭子炖酸萝卜,总是这几种吃法,感觉就象把老家的餐桌移到城里一样。我想父亲难得来一次城里,应该换个口味,决定晚上一家人出去吃。我们来到一家装修精致的酒楼,父亲却不进去,他说地面磁砖光滑,走起不习惯。其实我心里明白,父亲是看酒楼装修豪华,里面消费高。那就换一家吧,去吃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天气寒冷,吃一顿火锅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城里人吃火锅太稀松平常,但住在大山里的父亲,要吃一顿火锅却不容易。我的提议得到父亲的赞同。

我们来到一家火锅店门前,青砖砌成的大门,门头上火锅店名闪烁着古铜色的光芒,外墙是透明亮丽的玻璃,装修美观简洁,朴素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服务员热情的迎上来,给我们安排了桌位。店内木桌木椅,铁锅土碗,有的碗上还有缺口,筷子粗而长,盛菜的是小竹篮,墙上挂着蓑衣、玉米棒子之类的乡村风物,睹物思情,让人恍若回到老家的火塘边。我叫服务员推荐一下店里的特色菜品,服务员说:本店最有特色的毛肚,只烫十秒,吃起又嫩又脆,还有鸭肠、凤瓜、腰花等,都是顾客必点的。

点燃气灶,一会儿锅中红浪沸腾,香气袅袅。服务员把菜摆在桌面,菜品新鲜,份量旺实。我夹一片毛肚放进锅中,烫好后放在父亲油碟里,让父亲先品尝,父亲吃后直点头说好吃。

父亲给我们摆村里的事情,我一边听一边不停地给父亲烫菜。望着父亲头上增添的白发,又苍老了许多,我心中一阵酸楚。父亲这辈子不容易,为了我们把我们几个子女拉扯大,吃了太多的苦,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他时常去距家50多里的合川三汇坝赶场(集),卖家里的土特产,三汇坝地处四县之交界处,那里有川煤十处三汇坝矿区,数万名煤矿职工拉动了当地消费水平,什么东西都要比外地贵一点,如洋芋、黄豆、嫩包谷等,比在我们当地的乡场上要贵两三分钱一斤。就为了一斤多卖两三分钱,就要付出多走二十里路的代价,其中大部分是山路,蜿蜒在大山中。要赶在早上八点钟前到,凌晨两点就得出发,去晚了错过赶场天人最多的时候,不仅买不起好价还有可能买不掉。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黑沉沉的夜里,在那崎岖曲折的山路上,父亲和院子里同去赶场的叔叔们摇着忽明忽暗的干柏树皮捆成的火把,匆匆赶路的身影。

艰苦的岁月已经远去,我们兄妹长大后都离开老家进了城,想把父亲接到城里来享清福,父亲说什么也不愿意,他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其实是不愿给子女们增添负担。

这一餐火锅,父亲吃得很开心。我和父亲相约,下次进城,还来吃火锅。

四十三、作者:梁军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甘井子区作协理事。年开始业余创作,迄今发表作品近篇、获奖90项,部分作品被收入到15部书籍之中。

父亲的味道

父亲今年78岁了,他辛苦了一辈子,这个年龄本该颐养天年,充分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可父亲始终挂念着我,总也闲不住。

父亲蒸的馒头很受欢迎,每年过年的时候他都蒸好多馒头,蒸好了留给我和弟弟。有时怕父亲受累,我就“骗”他:爸,今年过年您不用蒸馒头了,我们单位分馒头,过年时我给您带回去。于是我特意到超市买了两箱馒头,父亲尝过我拿回家的馒头连连摇头说:你们单位分的馒头不咋地,有我蒸的好吃吗?我回答道:单位分的馒头肯定没有您亲自蒸的好吃,不过总比您受累强呀!闻听此言,父亲笑了笑,然后对我说:我退休在家也没啥事,干点活就当锻炼身体啦!一点累不着,以后我还给你们蒸馒头,想吃的时候提前挂电话。平日里我想吃馒头时都是到超市里买,从未麻烦父亲。

没结婚之前,在家里经常能吃到芸豆包子、三鲜饺子、土豆饼、韭菜盒子等食物。父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东西,他们总是不辞辛苦张罗做这做那,我顶多打个下手,往往都是坐享其成。当时认为父母为我们操劳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等到我结婚生子以后才真正体会到父母浓浓的爱,老话说“不生儿不知父母恩”,所言极是。父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食物,同样也知道孙子喜欢吃什么食物,然而我却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我这个儿子当的不称职呀!有时到父母家,临出门时父亲总要我带这带那,一个劲说这些东西是自己做的,干净、卫生,你们放心吃吧!离开家门我都要哭了,父母都是70多岁的老人还像老黄牛一样,不知疲倦、辛勤劳作。等到回家以后,妻子看到我大包小卷带回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戏称“鬼子进村,扫荡去了”。父亲让我带回来的食物虽然不值几个钱,但那饱含着深深的父爱、母爱却是千金难买,从中我读懂了为人父母的一片苦心。

现如今,父亲依旧会打你想吃什么东西尽管说,我还能干动。父亲受累也高兴,这说明自己还有用,子女还需要自己。与父亲相处一定要懂他的心,如此你们的亲情才会稳固、感情才会加深。感恩有你,让我品尝了人间的真情;感恩有你,让我品尝了浓浓的父爱;感恩有你,让我品尝了家的味道。

四十四、作者:葛权

永远传承的人格魅力

我的父亲是个党员,党龄比我的年龄还大。父亲是国土部门的一个执法干部,他曾笑话是“十一品芝麻官”,在任期间评比,父亲几乎年年都是榜上有名,优秀共产党员、市县人大代表、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同事们都称他是拿奖“专业户”。如今家里还存放了一只箱子,里面装的全部都是他那么多年来得到的奖章、证书,市级的、县级的、系统的、单位的,他总是把它们当珍宝一样的收藏,经常把它们拿出来擦擦、晒晒。

父亲是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对工作的事比对自己家里的事还要认真。去年的一个休息日,父亲取消休假,匆匆赶往龙坪村,处置一起刚接到举报的非法开采煤矸石案。然而,在制止这起违法行为时,进展并不顺利,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情绪抵触。父亲说,当时市安监、环保、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乡、村两级干部都参与了现场执法,完全是可以强制执行的。但父亲没有这样做,而是不停地向村民们宣讲采掘煤矸石的危害:“这样做会造成裸土高堆,山体被削,一旦遇到大雨,随时都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受害的最终是村民自己啊!”就这样,僵局持续了近3个小时,村民思想渐渐做通了,纷纷指责非法开采行为。但该采矿点位置偏僻,有黑恶势力参与,执法仍无法正常进行。见此情景,父亲立即组织各相关部门人员重新制订行动方案,积极与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协调,请求派人增援,一场部门联合执法的行动由此展开。执法人员采取措施,依法扣押了用于非法采矿的挖掘机1台,遣散作业人员8人,劝离装运卡车4台,询问调查非法采矿业主4人,一起非法采矿行为最终得到及时制止。

  在土地执法上,父亲以人为本,顾全大局。有一次,某国土资源所报请父亲协查刘某等5人非法占地建房,他了解情况后,采取以宣传教育为主,按照“限期自行拆除、恢复种植条件、组织现场验收”的人性化执法模式,组织国土资源所、镇驻村干部、当地村干部,多次逐户上门做当事人思想教育工作,宣讲相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并将该市以前开展集中强拆违法建筑的影像资料播放给他们看,尽力争取他们的支持,减少他们的经济损失。通过耐心细致的宣讲和做工作,5名当事人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行拆除了违法建筑,恢复种植条件。

记得有一次他带领执法队的有关人员,对我县的违法占地进行排查,发现了一起刚刚动工的建筑,超占国家土地余平方米,经调查,该建筑没有任何手续,我们的执法人员向当事人下发了《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并要求其限期拆除违法建筑。不巧的是这家工地老板是父亲的一个远房表哥,工地老板见事不妙,连忙说“我没有辦证,不是想着你在执法队吗?”父亲说“我在执法队,也不能拿着国家的土地送人情啊!我是执法人员,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不能违背”。当晚工地老板拿着五万元现金给父亲说情:“表弟呀,这点小意思,请你收下,今天的事你就只当没看见,何必那么认真呢?你就帮表哥一把,等工地完工,楼房建成再给你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你看怎么样?”话没说完,父亲就气冲冲站起来说:“你把钱拿走,我是国家干部,是党员,这种办法在我这里永远行不通。”随即就将那人赶出门外。父亲这样耿直的性格虽然一时也得罪了不少人,但过后他们还是很理解他、也不生他的气,知道他都是为了人们好。

父亲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党员,就这样一位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他用行动捍卫着土地法律的尊严,实践着“清正廉洁的人生准则,谱写了国土卫士的正气之歌,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永恒的丰碑。

父亲为了工作,跑上跑下,忙里忙外,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经常两头不见天,为了“大家”顾不上“小家”,母亲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为此,母亲也时常发些牢骚。父亲经常对妈妈说:“我是一队之长,我不带头谁来带这个头,村看村,户看户,队员还得看干部嘛!”其实,妈妈算得上是个通情达理、精明能干的女人。父亲忙外,母亲忙内。父亲围着集体转,母亲撑起“半边天”。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光荣的“土地卫士”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他所做的一切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更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是啊,父亲在工作上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但家里的事却顾不上。前年,国土系统开展了土地执法百日行动,要求土地执法人员日夜巡逻,他就带领执法人员,坚守在田间地头,一连几天,都没有回家。可谁又知道,医院里呀,父亲没有请假,更没有空去看一眼。有天夜里老人病危,妈妈给他打电话,可是信号不好,无法接通。老人整整喊了一夜“孩子呀,你在那里呀!娘就你这一个儿子,娘想你呀!”最后老人含着眼泪离开了人世,当父亲接到母亲电话已是早上八点,当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父亲泪流满面,医院,跪在奶奶床前说:“娘啊,你不孝的儿子来看您了”,可是太晚了。是呀,在奶奶最需要他的时候没能在老人身边尽孝,他深感欠老人太多太多,他的心情无法表达、无法表达。谁不向往安逸的生活,谁不盼望天伦之乐,可他为了工作,多少次舍小家,顾大家,用青春、汗水、热血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父亲热衷于各种公益事业,只要社会上、单位上有捐款、捐物等活动,他总是积极地参加。退休在家,消息相对要闭塞些,因此他就叮嘱在机关上班的儿子——我说,如果单位有捐款、捐物活动,一定要通知我,还要为我垫上一份。几十所来,他的党费交的最及时,从来没有拖欠过。

父亲对自己是这样,对儿女们也要求非常严格。自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父亲就总是对我说:“孩子,你现在的工作和现在生活的好日子,一切都是共产党给我们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人要知恩图报,更要有上进心,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工作第二年我就向上级党组织递交了我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虽然如今我还仍然徘徊在党外,但我决不放弃,因为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我要象父亲一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尽管我现在还是个普通群众,但是当我听到有人嘲笑或者非议共产党时,我总是会同他们辩论,维护党的尊严,不为别的,就为父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句话。

父亲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小小的芝麻官,一个平平常常的共产党员,从他身上我直观地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共产党员的情怀。父亲他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他身上却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看看父亲,看看我们这一代共产党员,我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

四十五、王富春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