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16日电(李海岚)走进重庆市合川区铜溪镇,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椿树林。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之一,椿芽已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全镇种植面积超过亩,年综合产值达万元。 但在几年之前,椿芽在铜溪镇并非“香饽饽”,小小的椿芽为何能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9月14日,重庆市政协“同心聚力巴渝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合川区铜溪镇,揭秘铜溪椿芽产业的发展之路。 据介绍,铜溪镇皂角村红油香椿是当地特有的一种农作物,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绿化和生态等多重价值。铜溪镇历来有种植香椿的传统,距今已有多年。但当时村民只在屋前屋后种植,不成规模,产量、销量并不乐观。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合川区政协委员、铜溪镇党委副书记吕玉川瞄准了椿芽经济效益高、种植基础好的优势,组织村集体成立皂角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指导种植大户抱团发展成立椿芽种植股份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大户补贴申报等方面主动提供协助,利用撂荒地和闲置土地发展椿芽种植。 为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吕玉川发挥政协代表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联合龙头企业搭建技术培训平台,定期组织专家到场指导幼苗培育、套种间作、林下种养等环节。如今8年时间过去,皂角村椿芽基地椿芽种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10倍,铜溪镇的其他几个村也纷纷加入了椿芽种植行列。 吕玉川履新后,新一届政协委员屈仁波接过了服务皂角村产业发展的接力棒。为提高红油椿芽的知名度,屈仁波依托政协机关平台,与政协农业界别、经济界别等委员一起商量,引导基地注册“渝龙游”商标、申请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党组织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式管理,共建共享农业特色品牌。 如今,铜溪镇重点打造的“合川红油香椿基地”以皂角村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袁桥、金沙、弯桥等村,种植总面积超过亩,每年综合产值效益可达多万元,一跃成为重庆香椿的主产区。皂角村也由此入选了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弯桥村被纳入“全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8年时间,两任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尽责,当好了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服务员”。屈仁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政协委员的广泛性作用,凝心聚智、植根基层、服务群众,推动椿芽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椿芽种植面积达到亩,同时争取项目资金引进加工企业,开发椿芽腌制品、椿芽酱、干椿芽等产品,探索香椿入药、制茶、造酒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挖金”香椿产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