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夏天,老汉蒋诚如往常一样,在早上6点准时开始对全村进行广播:“最近的天气以阴雨天为主,养蚕户要注意天气变化……”

这个嘹亮的声音,已经持续24年在清晨响起。这么多年来,合川隆兴乡的村民早已经习惯了蒋诚的提醒,对他非常感激。

播报完毕后,正准备出门的蒋诚,突然听到家门口传来一声询问:“蒋诚老先生在家吗?”“老先生”这个称呼,蒋诚可很少听到,“蒋老汉”倒是经常被叫,一听到这个特殊的称呼,蒋诚就知道了,这人不是村里人。

蒋诚将来访的客人热情地迎进屋里后,家人们也都围了过来一探究竟。那个人身着中山装,戴眼镜,一看就是个文化人。果然,他自称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此次前来是为了给蒋诚先生送一份立功喜报。

闻言,蒋诚的家人一脸疑惑,蒋诚复员以来,一直在家务农养蚕,如今已经60岁了,立哪门子功?面对蒋诚家人的疑惑,工作人员做出了解释,原来,这份立功喜报迟到了整整36年,蒋诚是36年前立下了一等功!

听到“一等功”,蒋诚家人脸上的表情从疑惑变为惊愕,他们虽然都是农民,但也都知道,如果谁立了“一等功”,那就是英雄!但这份立功喜报为何整整晚了36年才送来呢?蒋诚立下“一等功”,又为何这么多年从未听他提起过?

在蒋诚家人的追问之下,才从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这份立功喜报之所以晚了这么多年,是因为当年的地名写反了,现在能够送到这里,还要感谢一位校长的意外发现。至于蒋诚靠什么立下的“一等功”,他为何36年都始终未曾提起,这就要问蒋诚老先生本人了。

工作人员说完这番话,就匆匆离开了。蒋诚的家人将询问的目光投向蒋诚,希望他能说出自己一直以来隐瞒的身份和经历,最终却未能如愿。

蒋诚拿起那张“一等功”的立功喜报,小心翼翼地卷了起来,用一截麻绳轻轻地绑住后,便放进了他自己的一个小抽屉里,随后上了锁。在家人的注视下,他没有说一句话,背着双手向院门外走去,如同往常一样,来到村子里的养蚕户家中巡视帮扶去了。

家人们都知道蒋诚年轻时当过兵,但从未听说过他立过什么功,妻子知道蒋诚不愿意说,也就不再纠缠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她也早已过惯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也不想追求什么英雄家属的身份。

蒋诚的妻子和儿女,都非常尊重他的选择,“自力更生,不给国家添麻烦”是蒋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家人们也早已经习惯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蒋诚不仅没利用自己的功劳改善生活品质,反而还欠了一大笔外债。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蒋诚将儿子蒋明辉悄悄叫到一边,避开了妻子。蒋明辉对父亲有什么事情,蒋诚的眼神一直躲闪,始终不愿意张口。蒋明辉见到这一幕,知道老父亲肯定遇到了什么难事,便诚恳地对父亲说:“我是您儿子,有什么话不能和我说的呢?”

蒋诚沉默片刻,终于开了口,他声音略显尴尬,对儿子蒋明辉说:“我在农村信用社贷了一笔款,现在还款遇到了困难。”

蒋诚的声音很轻,但落在蒋明辉的耳中,却让他心头一沉,他有种不好的预感,问了父亲一句:“贷了多少钱?”

“8年前贷款多元。”没等蒋明辉反应过来,蒋诚接着又说:“现在连本带利一共多元。”元!蒋明辉脑袋嗡的一下,这笔钱在年不是小数目,他年参加工作,截至年共参加工作3年,他3年来省吃俭用,才存下多块钱,如今突然知道父亲竟然有多元的外债,他怎么能不吃惊呢?

看到儿子的反应,蒋诚也知道自己让儿子为难了,没有再说半个字。蒋明辉沉默半晌后,从牙缝挤出了四个字,“父债子偿!”

蒋明辉说出这四个字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艰难。为了替父亲还贷款,他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搬到了集体宿舍暂住。彼时的房子虽然价格不高,但依然有“刚需”的属性,蒋明辉卖房子的举动,差点耽误他结婚,但他为了让父亲安心,从没有当父亲的面抱怨过一句。

不过,当蒋明辉51岁时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谈及此事,他表露了自己隐藏多年的心声,“当年差点把我压垮。”显而易见,当初年轻的蒋明辉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他谈及此事仍然心有余悸,在言语之间还会不经意地透露出苦涩。

蒋诚为什么会欠下这么一笔外债?蒋明辉当时虽然没问,但他也知道原因,他知道父亲贷款这笔钱没有乱花,更不是为了自己,所以他才愿意卖房帮父亲还债。

年冬天,当地准备修一条从隆兴乡到永兴乡的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当地村民的强烈反响。因为隆兴乡外出的路一直以来只有一条羊肠小路,村民外出以及运输农产品极其不便,如果这条路顺利修完,对隆兴乡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助力。

蒋诚得知消息后也非常兴奋,能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他一直以来坚持在做的事情,他带领村民养蚕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他认为,自己在部队期间曾经有过盖营房的经验,可以带领村民建好这条路。于是,他主动请缨,担任当地修路的牵头人。

蒋诚带领村民养蚕已经很多年,帮助不少村民都赚到了钱,加上他平时任劳任怨,说一不二,在村民的心中有极高的威望。由他出面带头修路,立刻就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响应,修路的进度一直都赶超目标。

就在修路的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路修到一半时,资金却断了。村民们听说没钱修路了,立刻就打起了退堂鼓,但他们出于对蒋诚的敬重,没有立刻走人,而是找到蒋诚表达了心里话:“蒋哥,这边没钱的话,我们还是想回去种田。”这是村民的真实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但半途而废的事情,蒋诚这辈子还没干过一件,如何是好呢?

蒋诚没说话,沉默着连吸了三根烟,才缓缓抬头,对着村民承诺:“你们继续修路吧,钱的事情我来解决。”村民们对蒋诚非常信任,得到他的承诺后,立刻又开始拿起工具继续修路了。但蒋诚复员回家以后,一直都在家务农和带领大家养蚕,家里2个儿子和2个女儿需要养,这么一大家子全靠他的这些收入,这么多年来就没存下积蓄。

思来想去,蒋诚去农村信用社贷了余元,他认为这条路对村里的意义很大,有必要修完。所以,他宁可自己掏腰包,也要把这条路给修好了。

但现实是,他根本无力偿还这样一笔贷款,一直拖欠了8年,需要还的贷款已经达到了余元,他不得已对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儿子蒋明辉提起此事,让蒋明辉帮忙把钱还了。

蒋诚在所有村民以及家人的眼中,是沉默寡言、任劳任怨的一个老实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蒋诚年轻的时候,在军队里战功卓著,是功臣,是英雄,是敌人眼中的“战神”。蒋诚老先生当年在战场上与敌人激战的时候,那可是肠子被炸出来眉头都没皱一下的硬汉。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未和家人提起过,原因还是“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令人肃然起敬。

蒋诚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大,由于自幼家里贫穷,蒋诚为了填饱肚子,曾经给别人种过田,最艰难的时候还沿街乞讨过。

年,蒋诚21岁,在这一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随着以美国为首的所谓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蒋诚所在的解放军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在年编入人民 第12军,远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

美国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与美国侵略者作战,必定会是一场艰难的战争。而蒋诚,则参加了这场战争中极其惨烈的一场战役。

年10月,刚刚入党4个月的蒋诚,随军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 面对的是无比疯狂的敌人,他们利用飞机、大炮、凝固汽油弹等先进、残忍的武器,对我军阵地不断的轰炸。而侵略者们面对的则是我军钢铁一般的战士,即便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依然没能将我军从坚守的上甘岭阵地上赶下来。

11月8日,上甘岭的.7高地仅剩24人坚守,他们已经断粮断水整整11天,依然坚守在7号坑道之中。 第12军的一个团及时赶到,立刻冲进阵地接替防守,蒋诚就是在此时进入了.7高地。

此时的.7高地,已经完全被敌军的火力覆盖,一个团的兵力虽然顶上来,但面对如此强大的火力网,依然要付出不少的代价才有可能守住陷入绝境的.7高地。随着战斗的持续,越来越多的战友倒在了蒋诚的身旁。

蒋诚站在沟底,将机枪架在战壕上面,向敌军猛烈射击。此时,他的身边已经躺满了战友的遗体,但年轻的蒋诚依然没有害怕,一直坚守阵地,不停向敌人反击。很快,敌人确定了他的位置,向他所在的位置发射炮弹,企图炸死他。

一颗炮弹在他的旁边突然炸响,巨大的爆炸声令他的耳朵暂时听不到任何声音,大脑被震的一片空白,一发弹片更是直接斜插入他的腹部,在他肚子上割开了一个大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蒋诚见状,仍然无惧无畏,将肠子塞回去后继续操作机枪向敌人射击。他曾经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的牺牲,黄继光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给了他与敌人搏命的勇气。

当敌机来袭的时候,他也没有退缩,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蒋诚,对着低空扫射的飞机不停地射击。敌人飞机俯冲一次,他就对射一次,最终竟然将敌人飞机给打了下来。

在这场以命相搏的战斗中,蒋诚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无惧牺牲的精神,利用手中的机枪,单人歼敌四百余名、击落敌机一架,击毁敌人重机枪一挺,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蒋诚凭借这次的英勇战斗,荣获一等功,压制了敌火力点,为我军最终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但同时,蒋诚所付出的代价也极高,他肚子上的伤口在激战中遭到二次 ,等到战斗结束时,他的伤情已经极其严重,生命垂危。幸好通讯员医院,才暂时保住了性命。

由于蒋诚的伤情太重,医院条件有限,救治有困难。7天后,经部队协调,他被送至辽宁丹东,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即便如此,在医生对他进行救治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手术过程中,对他进行了3次全身麻醉,又连开了4刀,这才顺利地将他腹部的弹片顺利取出,令他脱离了生命危险。蒋诚伤情好转后,再次赶赴朝鲜战场,于年12月升任班长,次年回到国内。并在国内部队修建营房时,因为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一次。

年2月10日,对于蒋诚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在这一天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退伍返乡。

蒋诚是有军功在身的退伍兵,他的一等功可以给他带来更优越的待遇。但他返回老家后,深藏功与名,甚至连家人都从未提过立一等功的事情。弟弟蒋启鹏接受采访时说道:“自己只知道哥哥去过朝鲜战场,但从未听过他提起过自己的功劳,更不用说靠功绩去要什么待遇了。”

蒋启鹏说的都是事实,其实不只是他,即便是蒋诚的妻子对此也毫不知情,即便是为了替蒋诚还贷款把房子都卖了的蒋明辉,也对父亲立过一等功的事毫不知情。

家里所有人,都是在那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送到家后才知道此事的。对于蒋诚而言,这份立功喜报整整迟到了36年,但他却从未在意,更没有抱怨过。即便是立功喜报送到了家里,他也只是将它锁在抽屉里,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

尽管蒋诚对立功喜报晚送36年的事情不在意,但这份立功喜报为何会迟到36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年填写蒋诚地址的时候,将地名给写反了,这才造成了一直处于“查无此人”的情况。后来为何又顺利送了过来呢?正如那位工作人员所说,立功喜报能够顺利送到蒋诚家中,蒋家需要特别感谢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王爵英,从年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本人极有学问,后来众望所归的成为省立合川师范学校校长。

在任职校长期间,王爵英接到一项任务,参加到修撰《合川县志》的工作中。修撰县志的工作十分繁重,还需要极其严谨的态度,查阅史料是必须的过程。

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余,王爵英就会利用业余时间,到当地的档案馆查阅相关的一些史料。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张被搁置了30多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一等功”的立功喜报为何会被存放在档案馆这么多年呢?王爵英向工作人员打听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份因为“查无此人”而封存在档案馆的立功喜报。王爵英很好奇,查看了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立功的人名为蒋诚,标记的地址是兴隆乡。

王爵英对兴隆乡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对隆兴乡却印象很深,因为他曾经有一个学生名叫蒋启鹏,家就住在隆兴乡。而且,他还记得蒋启鹏曾经说过,他有一个哥哥名叫蒋诚。王爵英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会不会是隆兴乡的蒋诚,被写反地址后成了“兴隆乡”呢?

王爵英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人,他发现了这个可能性后,不辞辛苦地跑了多个相关的单位,又对蒋诚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多方核实后发现,这份被封存36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它的主人竟然真的是住在隆兴乡的蒋启鹏的哥哥。

正因为王爵英的相助,这份迟到了36年的立功喜报才得以送到蒋诚手中。如果不是这张立功喜报的出现,蒋诚很可能会将这件事隐瞒一辈子,他的家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竟然是战斗英雄。

蒋诚的大儿子蒋仁军,也是一名军人。年,他18岁参军。临行前蒋诚嘱咐儿子:

“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要为人民服好务,家里一切都好。”

大儿子蒋仁军回忆起往事,在他的印象当中,父亲和他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莫给国家添麻烦”。

对于自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做法,蒋诚不觉得有多么伟大,他诚恳地表示:

“我的战友有的牺牲,有的伤残,但我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参加工作,党和国家给了我饭碗,我也心满意足了。”

蒋诚老人91岁时,有记者问他,“在战场上时,您害怕吗?”

蒋诚老人眼睛浑浊,却炯炯有神,听到记者的问题后,回答铿锵有力:“我不怕,怕什么?打敌人越多我越兴奋!”

蒋诚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却始终秉承着“不给国家添麻烦”的信念,自食其力,真正做到了退伍不褪色,不仅自己努力生活,还带领家乡脱贫致富。

央视网对蒋诚的评语:“老兵蒋诚,用自己的鲜血和无悔,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笔者写老兵事迹不少,阅读老兵事迹更多,但每次品读,都能感受到每一位老兵对祖国的热爱。他们在战场上时的伟大,在返乡后隐姓埋名的生活,在生活中独立自强的精神,总会深深地感染我。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许多曾经的老物件、老技术都随着时代革新而淘汰。但老兵精神,却应该是永恒的存在,现在的年轻人最应该学习的,就是老一辈的无私奉献精神。谨以此文,让更多的人了解战斗英雄蒋诚,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老兵精神。

在这个节奏极快的年代,我的文章可能会很快就沉没,但我还是要坚持为老兵和老一辈共产党人讴歌,因为我坚信,老兵精神必会永存。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