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文备,两《唐书》无传,只在叙述他人的事迹时偶有提及,还是把他作为坏人来“陪衬”的。只是到了他的墓志出土,人们才对他的人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皇甫文备人生简历。 皇甫文备,唐河南偃师(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人,生于贞观五年(年),卒于长安四年(年),享年74岁。比同一时期闪耀在法司部门的偃师老乡徐有功大10岁。皇甫文备“弱冠之年明法擢第,官拜登仕郎”。文明元年(年),皇甫文备加朝散大夫,授右玉钤卫长史。接着“旋奉中旨,迁司刑正”。这意味着皇甫文备的工作转到了刑狱方面。“载初元年(年),迁秋官郎中”,但接着“遭家不造,寻丁内忧”,即母亲去世,为母亲守孝三年。长寿二年(年)七月,皇甫文备“起复司刑少卿”。“九月,又加正谏大夫,检校秋官侍郎”。十月奉制“重守司刑卿”,“旋除营缮少匠”。万岁通天二年(年),迁守邛州(今属四川)刺史,使持节诸军事。又迁姚府(治所在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旧城)都督,使持姚、宗、匡、靡卅六州诸军事。长安四年二月二日,皇甫文备薨于姚府公第。 关于皇甫文备任营缮少匠一事,北宋李昉《文苑英华》载有李峤撰文的《授皇甫文备营缮少监制》:“正议大夫行司刑少卿皇甫文备,早预衣簪,累居清显,恭勤无怠,历职有声……可行营缮少监,散官如故,主者施行。”虽然证实了皇甫文备为营缮少匠一事,但遗憾的是没有给出具体的任职时间。 皇甫文备以年近古稀的年纪出任姚州都督,为武周(大唐)边境的巩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德四年,唐廷派安抚大使李英在西洱河地区设置了姚州;麟德元年(年),高宗将姚州升格为都督府,每年于蜀地招募人前往镇守。仪凤二年(年),吐蕃占领了西洱河地区,姚州失守。为避免吐蕃势力的扩张,垂拱四年(年),昆州(治所在益宁县,今云南省昆明市西郊马街)刺史爨乾福、蛮将王善保上疏请重置姚州。奏称所有课税,自出姚州管内,不劳扰蜀川,得到了武则天的同意。可是,十年后的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刺史张柬之竟然上疏要求“省罢姚州,使隶巂府(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岁时朝觐,同之蕃国……”据《旧唐书卷九十一·列传第四十一·张柬之传》: 神功(年)初,出为合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刺史,寻转蜀州刺史。旧例,每岁差兵募五百人往姚州镇守,路越山险,死者甚多。柬之表论其弊曰:臣窃按姚州者,古哀牢之旧国。绝域荒外,山高水深……伏乞省罢姚州,使隶巂府,岁时朝觐,同之蕃国。泸南诸镇,亦皆悉废,于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许交通往来。增巂府兵选,择清良宰牧以统理之。臣愚将为稳便。 此乃典型的闭关锁国思想。确实,一如张柬之所说,数年以来,姚州长史李孝让、辛文协先后死于群蛮,郎将刘惠基战死,州掾李棱为蛮所杀……在姚州为官确实不容易,但这能成为放弃国家领土的理由吗?皇甫文备不辞高龄千里迢迢去姚州任职,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就不一样嘛!应该说,皇甫文备要比张柬之强得多。也许,就是在接到张柬之的奏疏后,武则天不仅不放弃姚州,反而要加强对姚州的控制,才将皇甫文备任命为姚府都督的?没有准确资料,只能是推测吧。 二、皇甫文备诬徐有功“纵逆党”了吗? 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三十八?徐有功传》:“……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隐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要考究此事真假,首先要弄明白徐有功何时“转司刑少卿”。查《徐有功传》可知,司刑少卿是徐有功人生的最后一个职务。《旧唐书?徐有功传》说:“长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赠司刑卿。”一般而言,一个职务任六七年就算不短了,从长安二年往前算,徐有功任司刑少卿的时间最早也不会早于万岁通天元年。而这时候,皇甫文备是在营缮少匠的岗位上。不可能与徐有功“同按狱”。 皇甫文备比徐有功年长很多,而且是老乡。说皇甫文备与徐有功“窝里斗”,其实是小说家言。《唐语林》《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均有差不多一样的文字。以《隋唐嘉话》为例: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没有时间,也没有职务记载,凭啥就说皇甫“诬徐党逆人”?看到有的“专业论文”把它说成是长寿二年徐有功翻睿宗岳母庞氏案时候的事。其实,那个案子是在长寿二年一月,皇甫文备还在丁忧,根本没有上班。再说,徐有功在这个案子结束以后还停职了一段时间。据《旧唐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徐有功传》: 后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奴诬告,云夜解祈福,则天令给事中薛季昶鞫之。季昶锻练成其罪,庞氏当坐斩。有功独明其无罪。而季昶等返陷有功党援恶逆,奏付法,法司结刑当弃市。有功方视事,令史垂泣以告,有功曰:“岂吾独死,而诸人长不死耶?”乃徐起而归。则天览奏,召有功诘之曰:“卿比断狱,失出何多?”对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则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于是庞氏减死,流于岭表,有功除名为庶人。寻起为左司郎中,累迁司刑少卿。 看到了吧,真正“诬有功纵逆党”的是薛季昶!再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长寿二年,“有功自秋官员外郎,坐庞氏案除名为流人”。“有功除名”后到底是做“庶人”了,还是去做“流人”了?别扯了,不管是庶人还是流人,反正是“下岗”了。那么接下来就要问,徐有功到底被“晾”了多久?不好说,就按半年左右算吧,这也就差不多到了十一月了。十一月,在武则天那时候可是作正月,即岁首的。也就是说,徐有功恢复工作很可能是到了长寿三年年初了。再回到前面所说,皇甫文备长寿二年十月奉制“重守司刑卿”,“旋除营缮少匠”这件事。不知道皇甫文备具体啥时候任的营缮少匠?这个恐怕真说不清楚。怎么办?那就不管了,就当徐有功早就回朝恢复了工作,但他们二人的工作、业务范围能有交集吗?仔细一琢磨,还真是不能。因为徐有功任的左司郎中是“协掌尚书省事务,监管吏、户、礼部诸司政务,举稽违、署符目、知直宿……”的,根本就不管刑狱方面的事情。呵呵,扯不上关系呀!到后来,徐有功擢升为司刑少卿以后,人家皇甫文备也早就到地方任职了!可以断定他们二人在朝一直都没有发生过工作交集,即同时在一个部门上班。所以,他们也不会产生工作上的矛盾,也就谈不上谁陷害谁,谁保护谁。 三、皇甫文备诬李昭德“谋反”了吗?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神功元年(年)六月”条:“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俊臣,又尝庭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共诬昭德谋反,下狱。”可是,查两《唐书·李昭德传》,李案均没有涉及皇甫文备: 1、《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李昭德传》:“延载(年五月至年十月)初(疑误,可能是“末”),左迁钦州南宾(治所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八十里旧州镇)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 2、《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李昭德传》:“万岁通天二年(年),来俊臣诬以逆谋,既而俊臣亦下狱,同日诛。” 而皇甫文备此时要么还在营缮少匠任上,要么已经去了邛州,根本不是秋官侍郎。再说,皇甫文备检校秋官侍郎是长寿二年九、十月的事,到通天二年,都离职快四年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怎么个诬法?要诬也得在秋官侍郎的位置上,才能挟权报复得罪自己的人。很显然,这就叫胡说。 四、皇甫文备奏内史豆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附会李昭德,不能匡正了吗?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天册万岁元年(年)正月”条:“周允元与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内史豆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附会李昭德,不能匡正,钦望贬赵州(今属河北),巨源贬麟州(笔误,应为鄜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富县),景俭贬溱州(治所在今重庆市綦江区),味道贬集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元方贬绥州(治所在今陕西省绥德县)刺史。” 且看看两《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怎么说。 1、《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证圣元年(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戊子(初八),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并左授赵、鄜、集、绥等州刺史。” 2、《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天册万岁元年正月辛巳(初一),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赐酺三日。戊子,贬豆卢钦望为赵州刺史,韦巨源鄜州刺史,杜景佺(?)溱州刺史,苏味道集州刺史,陆元方绥州刺史。” 但《旧唐书》在《豆卢钦望传》和《杜景俭传》里是把“豆卢钦望等四人”与杜景俭区别叙述的。 1、《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豆卢钦望传》: 证圣元年,昭德坐事,左迁涪陵尉,则天以钦望等不能执正,又为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钦望附会昭德,罔上附下,乃左迁钦望为赵州刺史,韦巨源自右丞为鄜州刺史,陆元方自秋官侍郎为绥州刺史,苏味道自凤阁侍郎为集州刺史。 此四人左迁是因为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弹劾他们附会李昭德。 2、《旧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四十?杜景俭传》:“延载初(疑误,可能是“末”),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杜景俭的左迁,是因为周允元弹劾杜景俭“党于李昭德”。 按上面所说,豆卢钦望等四人与杜景俭的左迁有四点不同:①弹劾人不同(一个是周允元,一个是皇甫文备);②时间不同(一个是延载末,一个是证圣初);③严重程度不同(一个是结党,一个是附会);④左迁的地方有差别(杜景俭的最偏远,其他四人较近)。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的说法很可能抄自《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因为它们都是前面说“豆卢钦望等五人”,后面却只有“赵、鄜、集、绥”四个州,少的那个州偏偏就是杜景俭出任的“溱州”。两者一模一样。而《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虽然五人对五州,貌似正确,但还是把杜景俭(?)的左迁与豆卢钦望等四人混淆了! 问题在于,“豆卢钦望等四人”的左迁到底是不是因为皇甫文备弹劾了他们。 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三十九·豆卢钦望传》:“李昭德被罪,有司劾奏钦望阿顺昭德不执正,附臣罔君,贬赵州刺史。”这里只说“有司”,没有点具体人的名字。如果按皇甫文备的履历,此时他应该在营缮少匠的职位上,司刑少卿是他的过去时。 由此也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 综上所述,皇甫文备是一个忠贞为国,守边到死的官员。但是,神龙政变后却把他定为一个酷吏。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上·列传第一百三十六上·酷吏上》: 开元十三年(年)三月十二日,御史大夫程行谌奏: “周朝酷吏来子珣、万国俊、王弘义、侯思止、郭霸、焦仁亶、张知默、李敬仁、唐奉一、来俊臣、周兴、丘神勣、索元礼、曹仁哲、王景昭、裴籍、李秦授、刘光业、王德寿、屈贞筠、鲍思恭、刘景阳、王处贞二十三人,残害宗枝,毒陷良善,情状尤重,子孙不许与官。陈嘉言、鱼承晔、皇甫文备、傅游艺四人,情状稍轻,子孙不许近任。” 说什么“情状稍轻”,其实就是牵强附会。皇甫文备只不过是参与过武周时期“刑狱”方面的工作,没有办过一件坏良心的事,怎么就成酷吏了?说实在的,历史一再上演,一旦前朝被否定,在其中任职的优秀官员就越是会被当做坏人。当然,后朝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立场不同嘛,关键是我们后来的人要能够跳出他们画的框框! 不言而喻,徐有功是洛阳的骄傲,然皇甫文备亦堪与徐有功媲美,他们是武则天时代偃师闪亮在历史星空的双子星座。如果你不知道这段历史也就算了。但千万不要盲目地跟着封建史家,鹦鹉学舌,去诋毁至少是好人的皇甫文备! 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作者:宋宗祧 审稿:王恺 策划:安锋 编辑:零零 邮箱: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