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家长请”→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置顶”,为家长请加上星标,好成绩请进来

前课回看

附: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朗读音频汇总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同步课课练

可下载打印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生字字帖(带拼音、笔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学生用书(含练习/知识点/讲解)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3课《月是故乡明》第4课《*梅花魂》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习作一:《那一刻,我长大了》《语文园地一》第一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

第5课《草船借箭》第6课《景阳冈》第7课《猴王出世》第8课《红楼春趣》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习作二:《写读后感》《语文园地二》第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第一次月考测试卷2套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11课《军神》

第12课《清贫》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

第14课《刷子李》

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第六单元

第15课《自相矛盾》

第16课《田忌赛马》

第17课《跳水》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

第19课《牧场之国》

第20课《金字塔》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作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七

朗读与听写

课本对照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精讲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作者介绍: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撰有《世说新语》,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原有集,已失传。主要作品:《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作品介绍:《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书中所载人物言谈行事,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原书有八卷,刘孝标作注分为十卷,今本作三卷。我会写:生字拼音组词梁liáng房梁栋梁桥梁诣yì造诣诣绝苦心孤诣禽qín家禽飞禽野禽课文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词语: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非常。惠:同“慧”。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诣(yì):拜访。乃:就,于是。为:在文中表示行为的对象,替的意思。设:摆放,摆设。示:给……看。曰:说未闻:没有听说过。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这个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解析: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3、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讲述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妙答来客的故事,赞扬了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2、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懂礼貌、幽默、风趣的孩子。课外拓展:名人机智对答小故事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去拜访李膺(yīng)。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宾客没有不对孔融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图文解读

巩固练习题

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二、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三、读一读,填一填。《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整体感知。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五、补充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__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把课文补充完整。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3)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六、课堂上老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姓氏歌》,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姓氏的印象,老师鼓励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准确地记住某个姓氏的。杨晓同学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大量金钱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钱充满了铜臭。我记住了‘钱’这个姓氏。”班里一个叫钱军的同学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接着杨晓同学的话说……假如你也姓钱,你会怎样说?能既风趣幽默,又不伤人感情。参考答案:一、1.(1)2.(3)3.(2)4.(4)5.(5)二、1.(1)√2.(2)√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九岁四、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2.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五、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1)(2)(4)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六、示例:星期六下午,我看到杨晓同学用十元钱买了一大盘“杨”肉串,吃得津津有味,我当时感到原来“钱”和“杨”肉串一样都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我不但加深了对“钱”姓的感情,也记住了香喷喷的“杨”姓。

综合整理和编辑:叁点伴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立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同步语文微课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