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西坝古窑瓷 西坝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人称“西坝水码头”。镇建制于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年),明清以来这里成为佛、道、儒教胜地,至今古风犹存,上万间明、清建筑,饱经风吹雨打至今完好。鳞次栉比的青瓦房挤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街道,沿街而行,雕花的窗棂、半掩的幺门儿,恍惚间仿佛置身于远古的氛围。 西坝窑淺谈 张天琚 从乐山市区出发沿岷江东岸逆流而行18公里左右,便可到达西坝镇。 西坝镇与五通桥隔江相望,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古镇。离镇不远有著名的桫椤峡谷,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岩崖峥嵘,溪水淙淙,特别是遍布峡谷中的古老生物——桫椤树,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桫椤树与恐龙同代,已有两亿多年的生长历史,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远古生物的活化石”。5万多株桫椤树密布在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山谷之中,犹如孔雀开屏般的桫椤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常常使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桫椤大峡谷位于庙沱山中,山下的沫溪河,流水清清,波平如镜,有小漓江之称。在沫溪河转向之处,有庙宇为海法寺,寺中的摩崖石刻有晋王羲之和王举的石刻文字。 从海法寺出发,沿小路朝瓦片山山头前行,虽然全是梯田、耕地、庄稼、竹丛小道,但所到之处皆可看到碎瓷片、碎垫圈、碎窑具之类的东西。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当年窑州府的所在地。虽无城址,但绵延近5公里的陶窑遗址可以作证,从曾伍山下的东汉崖墓群中的陶棺可推之,此地在东汉时是特大陶器生产基地,规模和技法都相当宏大和成熟。 有资料说,西坝窑兴起于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元代后逐渐衰败,最终毁于明代。古陶瓷专家陈丽琼先生将此窑归于邛窑系,无论是从地理学上看,还是从陶瓷工艺学、陶瓷器型学上看,都是成立的。但与邛窑系其他瓷窑相比较,依然有着独特的风格——豪放、大气、粗犷! 笔者曾前往考察,在一个竹林丛中收集到不少瓷片,结合在收藏实践中所看到的实物,感觉到西坝窑生产的器物有罐、鼎、瓶、炉、壶、钵、盘、碗、盏、杯等,而以明器——魂罐、谷仓罐、钱罐为最大宗。 魂罐是盛骨灰用的,呈椭圆形,多堆塑单龙或双龙,龙的形态亦有繁简、优劣之分;谷仓罐是盛粮食的,呈圆塔状或长椭圆形,罐身塑一圈或多圈三角形锥体;钱罐是放钱币的,与一般同时代矮圆形罐相差无几。出现这种情况显然跟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这两个时期四川因战乱死人实在太多有直接关系,也反映了当时四川民间的丧葬习俗。 西坝窑的各种瓷器产品胎色多样,计有黑灰、砖红、灰黄、灰白、深灰、浅灰等,胎体粗糙厚重,带颗粒状杂质,胎表面施白色化妆土。釉色以黑色釉和酱色釉(包括酱黄釉、酱黑釉、酱红釉、柿色釉或紫金釉等)为基本色釉,也有褐色釉和少许灰白釉,多数器物同时呈现形态繁多的蓝、白、灰、黄、红色的花斑条纹——这是由于釉料不纯,含有铁、钛、铜等多种金属元素以及器物在窑炉中受热不均所造成的。 西坝窑瓷器多数修坯草率,因而,胎体厚而不均匀,修坯痕迹和接胎痕迹都很明显;施釉也不精细,普遍施釉不到底,釉层厚薄不匀,常见流釉现象和漏釉现象。器足多为饼形足、宽圈足、环形足、玉璧底足,以及底部外沿留宽圈足而中间保留一小圆饼的特型圈足,有的宽圈足内沿还向内斜削一刀。所有底部挖足粗糙,刀痕明显,粘砂多,缝隙多。 根据器型学结合年代对比,西坝窑宋代至元初的产品比元末明初时期的产品精细得多,相对而言,前一段时期的实用器和陈设器多一些,后一段时期明器多一些。 西坝窑在四川长期处于战乱、逃难人口很多、死人很多的时代背景下生产,难免为追求产量而粗放制作,但并不意味着当时西坝窑的制瓷工艺差。事实上西坝窑也生产了少量的精细产品,其中以用料讲究、修坯均匀、施釉精细、全身满釉、色调全黑或全紫的器物和具有各色花斑条纹(如蓝兔毫纹、白兔毫纹、玳瑁斑、油滴斑、虎皮斑、酱红色斑、酱黄色斑、不规则花斑等)者最具观赏价值,质量上乘者甚至可以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建窑、吉州窑和广元窑的产品。 据笔者所知,四川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古代陶瓷窑址,没有得到科学发掘,乐山西坝窑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四川特别是乐山地区的民间收藏家除将在古玩、文物市场上零星出现的西坝窑瓷器产品收藏起来以外,还积极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这无疑填补了我国古陶瓷研究的空白。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下图文來自网络无端卮言天上来,更有迷梦生丛残。 魂兮归来萧萧雨,气收山河校琴弦。 时光和生命都会流逝,所有的梦却会沉淀下来…… 穿过纷纷挠挠的人事,穿过重重叠叠的时空,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创世之初。 造物主的一只巨手将万有收成一握,再慢慢地捻成细细的五色土。 终于,时光之轮缓缓而动,两掌之间的五色土舒展成一只硕大如花的容器,日月星汉灿烂其中,江河湖泊荡漾其间。 所有的生命都在里面,所有的希望和故事也都在里面化成了回味浓郁的甘醇。 西坝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 考古证明,西坝窑的烧制史:兴于唐末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衰败于宋元战争,断烧于明初。 它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窑址群。 古蜀遗韵,嘉州瑰宝。 千锤百炼多磨难。。。 这个。。。。好。 西坝镇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素有西坝三绝:豆腐、生姜和米酒。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农村大修梯田,挖出了一些碎瓷片,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当地同志发现了一块残缺的纳税记事碑,上面有“窑州府”的字样。这说明,在古代这里的烧瓷生产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 早在汉代,乐山就有了盛产盐、茶、铜、铁……烧陶业和酿酒业都十分兴旺。到了唐宋时期,这里地处水陆交通之要,经济繁荣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所以,苏东坡才在《送张嘉州》一诗里写到:“生不愿封万户候,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俱往矣,只有荒废的古窑遗址为我们述说着以往的故事。 中国陶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展现出我们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别具一格的审美趣味。 早在一万五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烧制出了最初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精美的彩陶。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又烧制出了带釉的瓷器,到了汉代烧瓷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乐山西坝窑烧制瓷器兴于唐末,成长并鼎盛于五代和两宋时期,衰败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四川抗元战争,最后断烧于明朝初年而掩没于荒草之中……——引自《古蜀遗韵》的后记 那一天下午,阴霾沉沉的天空裂开一道很诡异的缝,一束很亮的光穿过玻窗,落在了我与你之间的茶几上…… 我靠在沙发上,左手托着自己的腮帮,右臂完全张开地压在沙发的背脊上。你把一只脚翘在茶几上,半闭着有些疲倦的眼睛,想象着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古琴声起,据说是稽康临刑前弹起的那曲《广陵散》…… 慷慨激昂的琴声还是过于典雅,已经失去了远古的血性和悲壮,也遗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那份英雄气慨。 当时,稽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曲终掷琴而起,喟然长叹曰:“此曲于今绝矣。” 稽康用自己的血,为一个激情飞扬的时代,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传说…… 风有些凉,我看着你微微地打了一个寒噤,高高地站在了地上,若有所思又突头突脑地说了半句:“……也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 你是在说我们自己吧?是说我们的昨天还是今天? 昨天,我们都还青春年少,仿佛已经给自己的心筑起了厚厚的城墙。我们常用怀疑冷漠的眼光看着毫无来由的世界,爱用滑稽和无奈的表情做着种种琐碎而又反叛的事情。 今天,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深深地回到了自己琥珀一般含混而又光润的世界里,任岁月之犁在我们的额头上翻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在诗人李白的双眼里,故乡四川的一山一水都是那么地神奇和秀丽…… 古有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后有华阳国志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 于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这些文字不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年代,而且还勾勒出了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古蜀文明。 从宝墩古城到广汉三星堆再到成都的金沙遗址,一幅古蜀文明的历史长卷历历在目。 周失纲纪,蜀先称王。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望帝晚年,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杜鹃鸟,又名子规鸟。 每逢春耕时节,子规鸟昼夜鸣叫,声音凄切。蜀人都说这是望帝之魂,在劝人不误农时……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诗人李白晚年流落江南,满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宣城见杜鹃花》。 早在西周时期,乐山就是开明部族的故都。 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后,蜀王之子带领部分古蜀人穿过西昌和云南,远到越南的北部建立了交趾国。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乐山隶属于蜀郡,定名南安。 这里,西望峨眉,襟带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三水,自古就是蜀道和南方丝绸之上的重要驿站。这里不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而且地处水陆交通之要冲。 早在西汉初年,南安人邓通身为汉文帝的嬖臣,邀宠获准在自己的家乡炼铜铸钱,于是邓通之钱半天下。 整个两汉时期,乐山一带都生活富庶,厚葬成风。 考古发现,这时乐山的丝绸业和制陶业十分繁荣,成就卓著。 特别是乐山的汉代陶俑,其神情生动,浑然天成,可谓巴蜀一绝。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诗里所谓的寻源使,指的就是初通西域远播国威的蜀中孝廉张骞。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从张骞口中知道印度大陆后,热切希望能逐步打通伸向身毒王国的西南之路。 首先,汉武帝让张骞去犍为郡治宜宾,主持找路之事。 接着,汉武帝又授能文善言的蜀中名士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沿着从雅安到云南的灵关道持节出使西南各夷。 一年过去了,所有的寻路使都受阻于贵州夜郎与云南昆明。滇王与夜郎国王都相继询问汉使:“汉孰与我大?” 汉武帝听说西南各夷善水战,便下令在长安凿昆明池以练水兵。十年后,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南下,通过授夜郎王印和滇王金印,化干戈为玉帛。 云南滇池大观楼长联曾这样回顾历史: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祖国的南疆,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四川、贵州和云南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早在西周时期,乐山就是开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后,蜀王之子带领部分古蜀人穿过西昌和... 传只巴蜀汉代雕塑俑像~~~~~携琴访友俑~~~~~ 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盛唐之际,乐山已成为中国西南各派佛教的汇集地。 唐玄宗开元初年,受南传佛教影响的贵州游僧海通,最终结芦于嘉州凌云山上。不久,他许下宏愿要在这里凿山为佛,以镇三江合流处的汹汹水势。 八方布法,千里募化,海通法师历尽艰辛,终于满载而归。 不料,嘉州郡守听说后,竟带着随从登上凌云山企图敲诈……海通面对威胁,断然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郡守恼羞成怒,硬是看着海通法师自己凝神持刀剜目而出。 九十年后,凿山而出的巍巍大佛凌空而坐,远眺峨眉。 垂目之下,又可俯视三江的浩淼烟波和点点帆影…… 帆影一摇山河动,惊鸿未瞥家国倾。 唐末,军阀割据,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种旨在从内心顿悟真理的密教,悄悄地在四川民间盛行开来。 乐山冠英古镇的一个弃婴,常常自称生于柳瘿。稍长,他干脆以柳为姓。 后来,他修密成道,渐渐地被信徒们称之为柳本尊。他不仅自创了汉地密宗,还以密宗第六代祖师的身份设坛传教。他的弟子赵智凤在大足宝顶山为他摩崖造像,有十炼图传世。 第一炼指,供养诸佛,誓救众生。 第二立雪,以效释迦牟尼雪山六年修行成道。 第三炼踝,愿一切众生举足皆遇道场,永不践邪谄之地…… 十炼图中,柳本尊以断指、断臂和剜目的方式自残明志,弘扬了专诚一意的密宗功法。 柳本尊屡显神异,遂使起源于乐山的四川密教因之大盛。 乐山的冠英古镇遥望大佛,紧靠着波涛滔滔的岷江。这里曾是随唐三百年嘉州的玉津县治,航运繁忙。 宋末至明初,古属夜郎之国的犍为县治也曾北迁冠英,并留下了犍为坝的地名。 离冠英镇南去不远就是现在的西坝,古称西榕。 沫溪河把西坝分为阳山阴坝,成为一幅天然的阴阳图,据说寓有扶摇直上的吉祥之意。 从西坝古镇逆沫溪河谷缓缓上行,仅仅几里之遥就到了庙沱古渡和法海寺。法海寺后的山崖上,有唐代摩崖佛像与清代摩崖碑刻:直步青云。 字体龙飞凤舞,深得王右军的神韵。相传,此字取自于陈传老祖的亲笔手书。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陈传曾与宋太祖在华山上比剑论道,一时名动天下,人称睡仙。晚年,陈传就隐居于西坝庙沱的圆通寺里闭关修炼,并羽化于此。 现在,圆通寺已经不在,清朝在遗址上重建的法海寺气象不凡,也已经颓败不堪。 西坝窑 自古以来,西坝就出产优质的低硫煤,并通过水路运往附近各地。 同时,这里的瓷土也非常丰富,古称:“西榕三山”。 《嘉定府志》记载:“西榕三山,曰底,曰中,曰巅,土细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 现在,这里还是遍地窑包,层层叠叠的陶瓷碎片依旧嵌于几米厚的泥土之中。 西坝古窑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烧,附近的崖墓里就有大量本地烧制的陶佣,神情生动。转入盛唐,黑釉瓷盛行开来,西坝窑也逐渐开始弃陶烧瓷…… 考古证明,西坝窑的烧瓷史:兴于唐末五代,鼎盛于两宋时期,毁于宋元战争。它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窑群址,器型丰富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其窑变装饰之美,把我国花釉瓷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从庙沱古渡有小道可通黄丹、马边,一直深入到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自古以来,它就是彝族头人偷袭汉地的一条秘道。从嘉州翻大小凉山就到了西昌,从那里南下就到了四季如春的云南。再南下还可以深入越南缅甸,或者远涉印度。这是一条自古就有的国际通道,现在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四川不仅是丝绸的发明地,而且直到唐宋时期蜀锦还独树一帜。“其写物也如欲生,其渥采也如可掇。”蜀锦一直以其精湛的工艺而蜚声海内外……同时,四川的茶、棉、麻,以及漆器和陶瓷也深受西南各民族的喜欢和钟爱。 从庙沱古渡有小道可通黄丹、马边,一直深入到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自古以来,它就是彝族头人偷袭汉地的一条秘道。从嘉州翻大小凉山就到了西昌,从那里南下就到了四季如春的云南。再南下还可以深入越南缅甸,或者远涉印度。这是一条自古就有的国际通道,现在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四川不仅是丝绸的发明地,而且直到唐宋时期蜀锦还独树一帜。“其写物也如欲生,其渥采也如可掇。”蜀锦一直以其精湛的工艺而蜚声海内外……同时,四川的茶、棉、麻,以及漆器和陶瓷也深受西南各民族的喜欢和钟爱。 夜和翻飞的衣袂 一只敛尽风华的长剑挽出了万里山河满天霜是花的憔悴 还是大地深处的悲伤 血染狼烟 一曲悲歌送别了夕阳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天宝年间,彝族联合各部落建国南诏。 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草创之初曾派出大量的王族子弟到蜀地学习汉唐文化。 几代南诏王都自幼倾慕蜀地的汉唐风韵,第四代王寻阁劝在星回节追古抚今,慷慨作歌: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从此,蜀地与西昌、云南的物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 遥知南诏路,来往渐通行。 可以这样说,在四川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一直回响着古蜀文明清越的遗韵。 火井沉荧于幽泉,气焰高煽于天垂。 乐山一带很早就开始凿井煮盐,一直富甲川西。 这里又地临彝区,南诏的兴盛与壮大更进一步地推动了乐山地区的经济发展。 正因为这样,在乐山西坝的山谷之中,才会出现西南规模最大的古窑群。 这里烧制出来的陶瓷产品,既可以顺江东出,也可以西进藏区,南下云南。 同时,西南各少数民族雄健的审美倾向,也或少或少地影响到了西坝窑的工艺风格。 雾里花香踏歌行,山间铃响马帮来。 沿着古道上深深浅浅的脚印,重温历史和文明艰难前行的脚迹,既可以发现古蜀文明南遁的身影,也可以听到茶马商人最初的那些传奇故事。 一千年前,西夏强大以后,中国的西北面战伐不断,战马日趋紧缺。 这时,峨眉进士杨佐毁家纾国,从自己的家乡冒险深入彝区寻找新的马源。 在《云南买马记》里,杨佐记下了自己从峨眉翻越小凉山的亲身经历。 一路上披荆斩棘,半年间艰辛备至。 后来,束密王爱上了杨佐带去的蜀绵,才将他介绍给了当时的云南都王。 都王闻讯后大喜,令各路酋长雄张旃队,簇拥着杨佐到大殿内商议茶马互市……从此,在大西南连绵群山里,一条条陡峭崎岖的茶马古道逐渐兴旺起来。 南宋以后,关陕尽失,战马奇缺,茶马古道上商队如织……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 四川不仅最先种植茶树并研制茶叶,而且也是茶艺和茶具的起源地。 青衣江流域古称汉嘉,自古就以出产贡茶而闻名于世。 回纥使团入朝看见汉嘉贡茶后,执意要用自己的战马换取名茶。从此,四川的茶香就飘进了西域各民族的梦里。 也是正因为爱茶,苏东坡才在《送张嘉州》一诗里写到:“生不愿封万户候,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一茶一酒,诗人恨不能分身为二。 青衣江水从古代蒙山地区流到嘉州的凌云寺下,在苏东坡眼里可谓是千古流芳…… 陆羽原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弃儿,从小就有严重的口吃。 都知道陆羽一生嗜茶如命,留有茶经三卷于世。从此,天下尚茶成风,尊陆羽为茶圣。 唐代盛行煮茶,到了宋代名人雅士们则常常斗茶成趣,乐此不疲。 范仲淹留有一首《斗茶歌》:“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苏东坡也说:“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至今,在乐山乌尤山寺旷怡亭前,还有蜀人集句联曰:苏仲和山高月小,范希文心旷神怡。 玩味一番,或许就能从这些文字里品出淡淡的茶香。 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茶香。 门无客至惟风月,案有书存但老庄。 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自号茶神。他一生留下了几百首茶诗,可见其情有独钟。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陆游手持兔毫盏,胸中始终沸腾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格的骄傲与独立,在执拗的坚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壮心自笑老犹在,狂态极知人不容。 好在,有茶的清芬与空灵,有禅的超脱与淡定,能给他情的滋润和灵的慰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在小小茶盏里品出的绝不仅仅是香茗三昧,还有不沉溺不妥协的精神追求和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操。 宋徽宗赵佶治国无能,却风雅成性。 他不仅精能音律,其诗书画印自有气象,同时也还娴熟于茶道。 赵佶在自己的《大观茶论》里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 论及斗茶,赵佶认为: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所谓兔毫是因茶盏釉面呈细如兔毛的条状结晶纹而名,从天目山传到日本后又叫天目釉,视为国宝。 兔毫盏热铺金蕊,蟹眼汤煎泻玉泉。 昨日一杯醒宿酒,至今神爽不能眠。 上行下效,赵佶的鼓吹,立即使天下闻风而动,遂使一些精美的兔毫盏价值连城。 清明时节,或朋或友,或聚于湖畔,或散立于溪旁。 或唱或吟,大家纷纷都拿出自己的新茶,烧水冲香,欣欣然如沐春风,陶陶然乐在其中…… 斗茶之要,一看茶色,二观汤花,三论口感。 茶色贵白,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 汤花不可凌乱,应该紧咬盏沿而持久不散。一般说来,兔毫盏和鹧鸪纹最能吸附汤花。 鹧班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 汤花初起时这番景象,曾经给了诗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茶入口后,初涩而回味如饴,清香中又不失绵长,犹如雪沁梅朵风带芳……这才是品茶者的至爱。 西坝窑生产的兔毫盏,不逊于名冠一时的建窑。 建窑瓷器内外施釉色黑而润,釉汁垂流厚挂自然形成滴珠之状,给人一种其妙无穷的美感。呈色上浓下淡,底部露胎,自然而朴实。 西坝窑烧制的兔毫盏亦是这样,釉面华美细腻又不失豪放。 有的茶盏,犹如湛蓝色的天空上阳光初泛,闪烁着令人眼乱心迷的金辉。 有的茶盏,犹如处子之眸深泓一潭,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面微风过后波细如烟。 有的茶盏,星汉浩渺恍若夜风拂面,带着春江花月夜那一番空灵的神韵。 有的茶盏,波诡云谲恍若洪荒之初,石破而天惊…… 都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这里山环水绕,群峰竟秀;这里天华物阜,人文荟萃。 这里有陈子昂雄视燕赵慷慨高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里有李太白把酒舞剑长歌当哭: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里有杜子美登高临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有苏东坡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有陆放翁弹铗而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蜀江水碧蜀山青,这里面曾经浸淫了多少唐风宋韵。 这是一种恢宏而不失细腻的气象,这是一种奔放而又不失深沉的情感,它薰陶出了西坝窑瓷器古朴、厚重而又不失灵动的审美风格,在全国宋代瓷器中独树一帜。 西坝古窑不仅制作高质量的兔毫茶盏,而且还大量生产了各类宗教用具和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炉、瓶、壶、碗、盘、罐、灯等等什物。 诗人陆游摄知嘉州事时期见过一种省油灯,他在《老学庵笔记》卷十里详细写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遣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宋文安公是北宋初年的玉津县令宋白,此公好风雅,爱交游,喜文章,留有诗句:道出嘉阳正西指,一带灵峰如涌起……峨眉多雨雅江秋,溢岸清波入郡流…… 邵公济是北宋理学家邵雍的次子邵博,他曾经以左朝散大夫知眉州,有《邵氏闻见录》传世。 由此看来,西坝窑古瓷在北宋时期就颇负盛名。 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 月高风静,灯下书案上有香炉一尊闲书几卷。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点一炷香,弹一会琴,香气氤氲,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闻着阵阵飘来的幽香……在这样或真实或虚幻的意象里,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红衣女子: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心心相印,志趣相投,她就这样描写过他们之间的爱情生活: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顾盼流连,眉宇传情,红颜一笑足可以澄清仕途经济里种种困挠…… 正因为这样,当时才把焚香、烹茶、插花与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这不仅仅是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的象征,而且已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虽然昔日的唐风宋韵已经渺不可寻,毕竟燃烧了几百年的西坝古窑,至今还静静地掩埋在荒草之下。 一具具香炉、酒瓶或者茶盏拂去岁月的尘土,还是当年的那番神韵:或精巧,或拙扑,或不拘一格,或浑然天成…… 土是故乡的土,水是岷江的水,昔日的烈焰不仅给了它们梦幻一般的色泽,也给了它们默默无语的生命。 不知道是为什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远远的琵琶声又若有若无地传了过来。突然,琵琶声渐渐转急,正如原上的秋风越刮越紧。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一千多年过去了,昔日的生活已经幻若云烟,为什么还总是使我们魂牵梦绕,不能释怀? 子曰:礼失而求诸野。一个民族最深厚的生命力,来自于兆民之间。在漫漫岁月里,是一个个围绕在炉窑周围的民间艺人们,把自己的生命拌进 子曰:礼失而求诸野。 一个民族最深厚的生命力,来自于兆民之间。 在漫漫岁月里,是一个个围绕在炉窑周围的民间艺人们,把自己的生命拌进了泥土里,把自己的激情送进了烈焰中…… 他们的手粘着泥,他们的爱淬过火。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伴随着日起日落,也曾有过灿烂,也曾有过辉煌。 仿佛是罗丹的思想者,仿佛是梵高的向日葵,又仿佛是毕加索的和平鸽…… 他们用一种亘古不变的语言,讲叙着时光的深遂与生命一刹那的永恒和奇迹,至今还能令人泪热衷肠。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西坝古窑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釉彩的窑变上。 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窑内高温导致釉色发生的自然变化。 《稗史汇编》就认为: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 《景德镇陶录》也说: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 《南窑笔记》总结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最初,人们在烧制瓷器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不到的釉色变化,往往视为不祥并随手而毁。 后来,人们爱上了这种千变万化的色泽,开始用心钻研釉料配方,大胆而刻意地去追求窑变的种种神奇效果: 或灿如云霞流彩;或缈若秋波不兴;或卧如磐石激浪,或立若绝壁挂冰;或动如群马奔腾;或静若雪山雾霁…… 大方无隅,大象无形。 窑变无双,独特之中带着一种诡秘而崇高的神韵。 西坝窑的窑变总是能不断翻新,极尽鬼斧神工之魔力。 它总是能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它往往能浪漫之极又不失朴素天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是形与色的艺术,这是灵与火的舞蹈…… 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在点线面之间处处可见匠心独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师法自然,返朴归真。 这一直是我们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 纵观西坝窑形形色色的炉、瓶、盏、壶……其造形之美不仅气韵生动意象浑成,而且亦真亦幻美妙绝伦。 今天,我们在西坝的乡间,还能拣到这些宋窑古瓷或大或小的残片,还能从它们神秘的釉色里感受到那一份雍荣和华贵。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在监狱里追古思今,作下了这首既荡气回肠又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正气歌》。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整个北国天低云暗风如刀,城倾巷空鼓如雷…… 时近正午,朔风犹烈,元大都柴市上文天祥拖着沉重的脚镣缓缓而行,后面是一路相随默不作声的百姓。突然,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唱了起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都说,文天祥是在以一个人的民族气节,对抗着整个驰骋欧亚所向披靡的蒙古王朝。其实,四川军民面对蒙古铁血之骑,已经在巴蜀大地上整整浴血奋战了五十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二三六年八月,数十万蒙军大举犯川。十月,攻破成都,四川制置使丁黼战死,遂使全川沦陷八九,百姓十不存半。 时人吴昌裔形容说:“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疽满目。” 就是这样,往昔能为全国提供三分之一钱赋,以及大量丝、布、茶、药等实物的四川,不仅独立支撑起了西线的战局,还能做到敌不近边,岁则大稔。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巴蜀不倾,成了南宋王朝最坚强的战略屏障。 一二五九年,蒙哥汉又亲率十万大军,围攻重庆合川。 钓鱼山前,炮火纷飞,战马奔腾……最后,由于蒙哥汉中箭负伤并不治身亡,遂使蒙古军队丧师弃甲,大败而归。 忽必烈继承汉位后,年年都要对四川用兵,使其战事演绎成了异常惨烈的拉据状态。 这时,成都府治已经迁到了嘉州,乐山遂以九顶、三龟和紫云山寨为支点,岿然屹立于宋元抗战的最前线。 尽管四周尽成战地,四川的乐山扼守着川江的上游,在南宋灭亡后仍然还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 落日余晖回首处,步步山河寸寸血。 五十年宋元之战,彻底地摧毁了四川的经济生活。 所有繁华的城镇都几易其主毁于战火,所有宁静的乡村都万户萧疏鬼唱歌。 半个世纪的掠夺和杀戳以及殊死抵抗,不仅彻底地摧毁了一脉相承的古蜀文明,也彻底地改写了我们古人的心路历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川峡四路的人口,也从二百六十万户锐减到十二万户,西坝窑出土的大量冥器,就眼睁睁地目睹了这段喋血而歌的历史。 最后,燃烧了数百年的西坝窑火,也带着古蜀文明的最后一缕余晖,渐渐沉寂了下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