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www.tlmymy.com/

01

走进历史名城——韩城

韩城市,陕西省辖县级市,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距省会西安余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

韩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这片大地上曾经诞生过无数的豪杰英灵:史圣司马迁著写冠绝古今的《史记》,状元王杰耿直清介“无长无物以贻子孙”,文豪杜鹏程随军记录真实的战争日记……英气照尘寰,韩城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历史古都,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了调研队成员们的目光。在这里,“红色文化,万里鹏程”调研队将以杜鹏程为中心,走访调研相关人员,并在之前延安游学的基础上考察总结韩城市红色文化的开发情况。

夜幕降临之时的韩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调研队员们

02

走访调研进行时

7月21日,“红色文化,万里鹏程”调研队成员聚集讨论,商议最终的走访调研计划,规划在21日完成在苏村和韩城市共青团委的走访调研,在22日前往象山森林公园瞻仰杜鹏程先生雕像。

走访前小组队员聚集讨论

#重访杜鹏程先生故居

早上8时,调研队乘车来到杜鹏程先生的家乡——苏村。在苏村村民爷爷的带领下,调研队一行人穿过狭窄的村间小路,路过一个个简朴而留有古韵的房屋,终于来到了杜鹏程先生居住过的地方。在此地,村民爷爷向我们讲述了杜鹏程先生过去生活的艰辛,“他是个寒家出生的孩子,家里没有啥,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十五岁的时候红军过来了,就跟着彭德怀的军队当了战地记者。”这位七十四岁的爷爷年轻时也认识杜鹏程先生,他操着一口浓厚的苏村乡音,向我们讲述着杜老曾经的故事。

村民爷爷向调研队成员讲述杜鹏程年轻时的经历

离开了杜老的故居,调研队成员们来到了金城办夏阳村村民委员会,并在这里开具了本次苏村实践活动的接收证明。在村干部的介绍下,调研队得知在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庄里,居住着一位艰辛著书、书写韩城文化的薛建章老先生。在得知调研队成员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后,薛老先生热情地邀请大家前往他的书屋。他是《杜鹏程传》的作者,传记已经改版六次,乱中有序的书桌上堆满了手写的材料和参考文献,可谓是“批阅十载,增删六次”。此外,薛老先生还是韩城白居易学会的会员,他的书架上摆着一本陈忠实主编、我校文学院李志慧教授作的《白居易秦中行吟》。这次充满缘分的访谈对于调研队来说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组成员采访薛建章爷爷

在问到韩城本地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时,薛老先生表示了一定的担忧:“现在熟悉这些老一辈革命作家、革命家的人越来越少了,也很少再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做研究,以前那种不求什么,只求把事情办成的精神少了。”当年杜鹏程在战场上做随军记者,每天坚持记录真实的战争日记,在战争结束后整理先前积累的材料,前后反复四次修改写作提纲,回到原独四旅几个团进行深入调查,最后才撰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他真的是在不要命地写作。”薛老先生深深敬佩杜鹏程的实干精神。

薛爷爷在书桌上研读资料

薛爷爷与调研小组成员的合影

#考察韩城红色文化开发情况

结束了在苏村的走访调研,下午3时,调研队三名成员抵达共青团韩城市委,准备对办公室主任卜璐婧进行采访。由于卜主任临时有事,改由工作人员王女士接受调研队的采访。

在采访中,调研队得知王女士是韩城本地人,她对于杜鹏程《保卫延安》等红色人物、红色作品的了解认知主要受到本地宣传环境的影响。在谈到韩城市的红色文化是否有效助力经济效益时,她表示,根据自己的观察,本土红色文化对党员机关干部和全体市民的精神熏陶作用较为明显,而经济作用则略显薄弱。此外,诸如韩城第一个党支部范家庄党支部、党家村景区等红色文化资源都有待进一步开发。“我认为可以扩大景区内纪念馆的规模,多配置一些专业知识的讲解员。宣传部门可以打造一个示范点,把各景区连成一条线,吸引更多外部省市游客前来观赏。”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王女士所说宣传方面的问题,调研队成员在韩城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等景区周边也进行了考察,发现景区存在定价偏高、亮点较少,周边地区交通不便等情况,可能成为限制韩城红色文化进一步开发的阻碍因素。而韩城古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明显优于上述各地,相关部门可以借鉴经验并做出调整。

调研队成员在采访相关成员

#瞻仰杜鹏程先生雕像

顺利完成韩城两地的调研任务后,调研队成员及时对韩城之行的日程作了调整,乘着夕阳的余晖前往象山森林公园瞻仰杜鹏程先生雕像。

通往象山的山路蜿蜒曲折,一圈圈盘山公路将调研队成员们拥上了韩城的最高观望点。这片静谧幽邃的森林公园里,没有尘凡喧闹、人群涌动,零散的游人和修剪枝桠的工人融入了这份深沉的静。

沿步道旁侧一条阴翳小道,调研队成员们行至杜鹏程先生的雕像之前。杜老雕像双手环抱,左手握一书卷,神情庄严,眉宇自然舒展,目光炯炯,直视眼前的韩城全貌,颇有英杰气质。雕像之后,沿阶而上则是杜老之墓。墓前留香余韵,祭台洁净如洗、一尘不染,整个墓园显得静穆清肃。调研队三名成员缓慢沿阶梯而上,在墓前尊敬鞠躬,将一束素淡菊花献在祭台。在斜阳沉没之际,本次韩城之行终于告一段落。

队员向杜鹏程先生献上菊花,以表悼念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3

成员感想

王至祺

本次韩城之行,我收获颇丰。在采访中,能够认识一位追求菁华,秉持实干精神的薛老先生,是我的荣幸,也让我在这个略有些浮躁的社会里看到了一张安静的书桌。我们的活动以杜鹏程先生为中心,以探索红色文化发扬途径为切入口。在这段时间的奔波之中,我曾怀疑过探索更好弘扬红色文化途径的可能性,但在一次次的游学走访中,我看到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虽然在宣传上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然而文化街区的大胆创新、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新技术设施和韩城各方人士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更加坚信红色文化会以更具鲜活生命力、更具坚实底蕴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从延安至韩城,这一段难忘的行程使我改变了对红色文化的刻板印象,同时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朱禹同

苏村又名夏阳村,韩城一隅。这里民风淳朴,这里教化修善。小小的村落,窄窄的村道,拄着拐杖慢慢走的老者,队员们上前咨询有关杜鹏程先生的旧事居所。热心的当地村民引领着四名队员在苏村里穿行,一边引路,一边回忆。杜鹏程先生只大这位居民三岁,他们也曾生前有过粗浅的交集,所以谈起来甚是亲切,有如自家兄弟一般。走走停停,来到村子西头一间落满尘土的古朴建筑。门牌上有金色门牌,印有“文物安全警示”字样。凝视着先生旧居,思忆起往昔艰难。多少昼与夜,春与冬,先生总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伏案姿势,一个坚定不移的著书信仰。杜鹏程笔名司马君,不仅仅因为韩城有“史家绝唱”的笔者司马迁,更是因为先生本人想做理想崇高的历史记载者,如实记录着国家的所经历过深重的苦难和遭遇厄运下奋起直追的变迁。

李隽平

大巴驶过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我们研学的最后一站——韩城。这里是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作者杜鹏程先生的故乡,也是先生长眠的地方。夜幕降临之时,从高处俯瞰整座小城:云海千里,远处的群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一条条街道被点亮,来往的车辆秩序井然,整座小城安详而宁静。

队伍在韩城县的首要任务,便是去苏村实地走访。苏村,现名夏阳村,是杜鹏程先生出生之地。谈起杜鹏程,聊起《保卫延安》,当地村民们如数家珍。我们还有幸认识了一位专门研究杜鹏程的乡村学者薛建章老先生。一扇方窗,一张木桌,一杯苦荼,薛老先生坚持读书、专注研究,数十年如一日。木桌上、凳椅上、甚至铺着凉席的床上,随处可见成摞成摞的书,还有不成本的一沓一沓的写满字的纸;随手翻开一本书,就能看到薛老阅读标注的字迹;桌上的硬卡纸上写着:“一生爱学习,终生为人民。”薛老先生将自己研究的心血著成《杜鹏程传》,并增删修改六版。他说:要趁还能写,赶紧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自己的辛苦跟杜鹏程比起来算不了什么;他想在有生之年,将鹏程精神继续传递下去,这也算是他这一生对人民、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了。薛老的笔名“孺子牛”,也正是对他精神最好的诠释。薛老还笑呵呵地拍着我们的肩膀,说我们是他孙子一辈的,并拿出相机,特地换上别有党徽、毛主席头像和“为人民服务”的白衬衫和我们合照,和蔼可亲得就像是自己的爷爷。我们也把随身携带的刻有“西北大学”的校徽送给了薛老。我想着,如果不是专门来走访调研,谁能想到,在车来车往的马路旁,一户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有这样一位心怀人民、不计名利的老学者,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搜集、整理资料,耗费十多年的心血著成一本《杜鹏程传》。我不禁想,如果换成自己,会有这样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信念吗?从薛老家里走出来,我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有了更真实深刻的认知。红色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宣传之中,更活生生的地存在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之上,与他们同呼吸、共生存。这些前人艰苦奋斗得来的宝贵精神,更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去深入体会、传接继承、并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不忘融入时代精神,让红色精神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曹天睿

苏村曾经走出了一位红色作家。作为随军记者,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战争的脉络,用真挚的情感抒写英雄的精神,就这样,《保卫延安》,一部伟大的红色文学经典,在他的手中诞生。他,就是杜鹏程。我们的实践活动就是围绕杜鹏程及其《保卫延安》展开的,因此苏村无疑是我们活动的重中之重。当初生的阳光拨开郁结多日的阴云,我们抵达了苏村。当地有一位杜鹏程的研究者薛建章爷爷,他于一方小院披阅增删,六修其稿,终撰写出了《杜鹏程传》。薛建章爷爷是隐于乡村的作家,按情理应是我们去拜访,但爷爷听闻有队伍专程来苏村调研杜鹏程的文学影响,竟然先找到我们,带我们到家里做客。爷爷家里不大,装饰简朴却极有雅致,客厅即是书房,几幅书画悬于墙上,一方案台便是文字刻铸的栖所。爷爷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向我们诉说了许多杜鹏程的故事,也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成才。当谈及传播红色文学作品的意义时,爷爷说:“写作是要苦功夫的,出版出书不为名利,只为了红色的精神,我所做的只想能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交谈中,我们得知,爷爷还是一位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并且在写作之余,还专心于农业的钻研,希望为当地的柿子种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薛建章爷爷的采访,无论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还是写作意义的探究,都让我们受益良多。一方小院,勤学作铮铮风骨;三寸案台,写作刻滔滔文思。苏村的孺子牛,在岁月的踱步中不忘文学的梦想,用笔耕延续苏村的文脉,将“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变成了生命的印记。

04

结语

7月18日至7月22日,“红色文化,万里鹏程”调研队先后游学、走访了延安、韩城两地,过程紧凑而充实,各成员分工明确,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团队每一天分配下去的任务。通过在延安各地的游学,调研队发现延安当地一方面通过传统革命旧址、纪念馆的熏陶作用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也敢于同商业进行融合,开发相关文化街区,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前来游览。此外,延安的纪念馆内运用新兴传媒技术程度较高,各景区大多采取免费预约制度,收费景区价格较为合理,且城内景区交通网成熟,都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红色文化旅游事业。通过在韩城当地的走访调研,调研队成员加深了杜鹏程生平及其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理解。在时长两天的对比考察中,成员们结合对相关部门人员的走访调研,多角度分析了韩城市弘扬红色文化的有利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为紧凑的红色文化景区分布;但同时指出了阻碍因素:偏高的景区定价、较少的专业讲解人员和不方便的景区间交通。综合上述优缺点,调研队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具体的实践报告,提出韩城市红色文化传播的建议。

图文

“红色文化万里鹏程”调研队

编辑|李隽平

责编|曹天睿、王鹏程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